咏
意思解释
咏詠
yǒng基本解释
①唱,声调有抑扬地念。~赞。歌~。吟~。~唱。
②用诗词等来描述,抒发感情。~梅。~史。~怀。~叹。~叹调(富于抒情的独唱曲)。
③指诗词。佳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口,永声。又作“詠”。本义:曼声长吟;歌唱。
2.同本义。
詠,歌也。或从口。 搏拊琴瑟以咏。 五曰夷则,所咏歌九则,平民无二也。 人喜则斯陶,陶斯咏。 咏而归。 咏殷周之《诗》。
咏士(诗人);咏雪(咏絮。泛指有诗才的女子);咏哦(歌咏吟哦);咏吟(曼声诵读);咏言(吟诗)
chant; sing; intone;
3.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。
若是而不从,动而不悛,则文咏物以行之,求贤良以翼之。 歌以咏志。
咏桑寓柳(喻表面上赞美此事物,实际是为寄托对他事物的情感);咏志(以诗歌抒发心志);咏风嘲月(诗人写诗,常以风月为题材,故常泛称写诗为咏风嘲月)
narrate in poetic form;
4.歌颂。
含淳咏德之声盈耳。
咏颂(歌颂);咏仁(歌颂仁德);咏德(歌颂高尚的品德)
sing the praise of;
名词
◎指诗歌等韵文作品 不有佳咏,何伸雅怀。——唐· 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
poetry;
外语翻译
- sing song or poem, hum, chant
- Ode, Gedicht (S, Lit), in poetischer Form erzählen (V, Lit), rezitativisch singen (V, Mus), rezitieren (V), Lied, Gesang (S)
- réciter, chant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爲命切,音泳。《說文》本作詠,歌也。《前漢・東方朔傳》:彈琴其中,以咏先王之風。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適饌省醴,養老之珍具,遂發咏焉。【註】發咏,謂以樂納之。
又,《集韻》或作永。《詩・魏風》:誰之永號。《釋文》作咏。〇【按】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諸書本作咏。《字彙》作咏,从二水,附六書,非,今改正。
注解
〔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咏〕字拼音是yǒ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永,五行属土。
〔咏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永声。又作“詠”。本义是曼声长吟;歌唱。
〔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ǒng] ⑴ 唱,声调有抑扬地念⑵ 用诗词等来描述,抒发感情⑶ 指诗词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爲命切頁碼第72頁,第1字續丁孫
詠
歌也。从言永聲。
咏
詠或从口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于柄反頁碼第202頁,第6行,第1字述
歌也。從言永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尚書》:『歌永言。』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02頁,第6行,第2字述
詠或從口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爲命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378頁,第1字許惟賢第170頁,第4字
歌也。
段注《堯典》曰:歌永言。《樂記》曰:歌之爲言也。長言之也。說之,故言之。言之不足,故長言之。
从言。永聲。
段注爲命切。古音在十部。
詠或从口。
白话解释
咏,歌吟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“永”作声旁。“咏”,有的“詠”采用“口”作边旁,写作“咏”。
字形解说
金文從口、永聲。篆文從言、永聲,或體從口、永聲。隸書、楷書從言、永聲。「詠」的本義為長聲歌唱、吟唱,因此從「言」(或「口」,言是用口發聲,義屬同類)表義;從「永」聲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永」字的本義是河水長流,歌咏必需拉長聲,就像河水長流,因此「詠」從「永」聲有兼義的功能。各形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