蒩
国语辞典解释
蒩
zū详细解释
名
1.草垫。
《说文解字 · 艸部》:“蒩,茅藉也。……《礼》曰:‘封诸侯以土蒩、以白茅。’”《周礼 · 地官 · 乡师》:“大祭祀,羞牛牲,共茅蒩。”
2.蕺菜。
清 · 王念孙《广雅疏证 · 卷十上 · 释草》:“蒩,蕺也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蒩
zū详细解释
1.《书》草垫;草席。
2.《书》植物名。即蕺菜。多年生草本。匍匐的根状茎细长多分支,直立茎开花具4枚白色苞片与淡黄色花蕊。全株有鱼腥味。全草可做药材,根状茎与嫩叶可作蔬菜。今俗称“鱼腥草”。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則吾切;《正韻》:宗蘇切,𡘋音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鄕師》:大祭祀,羞牛牲,共茅蒩。【註】鄭大夫謂祭前籍也。詳苴字註。
义又,草名。《後漢・馬融傳》:茈箕芸蒩。【註】《廣雅》云:蕺蒩也,其根似茅根,可食。
义又,左思〈蜀都賦〉:樊以蒩圃。【註】蒩亦名土茄,葉覆地而生,亦可食,人饑則以繼糧。
又,《集韻》:子余切,音沮。《廣韻》:則古切,音祖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《字彙補》:子侯切,音緅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司巫》蒩館,劉昌宗讀鄒。
又,《集韻》:音義與藉同。
注解
〔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蒩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ū、j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租。
〔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ū] ⑴ 草席:“大祭祀,羞牛牲,共茅~。”⑵ 蕺菜。㈡ [jù] ⑴ 古通“菹”,多草的泽地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子余切頁碼第28頁,第2字續丁孫
蒩
茅藉也。从艸租聲。《禮》曰:「封諸矦以土,蒩以白茅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反切且渠反頁碼第99頁,第5行,第2字述
茅藉也。從艸租聲。《禮》曰:「封諸侯以土,蒩以白茅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此亦包蒩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子余切、子都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67頁,第4字許惟賢第73頁,第3字
茅藉也。
段注司巫。祭祀共鉏館。杜子春云:鉏讀爲蒩。蒩,藉也。玄謂蒩之言藉也。祭食有當藉者。館所以承蒩。《士虞禮》。苴刌茅長五寸。實于筐。按鄭謂《儀禮》之苴。卽《周禮》之蒩也。
从艸。租聲。
段注子余切。又子都切。五部。
禮曰:
段注此當云《禮記》曰:脫記字。記者,百三十一篇文也。
封諸侯㠯土。蒩㠯白茅。
段注《白虎通》、《獨𣃔》皆云:天子大社。以五色土爲壇。封諸侯。受天子社土以所封之方色。東方受靑。南方受赤。他如其方色。皆苴以白茅授之。歸國立社。按班,蔡作苴。假借字。許作蒩。正字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