黾
意思解释
外语翻译
- to strive; to endeavor
- Kröte, Unke (S), Radikal Nr. 205 = Frosch, Amphibium
- s'efforc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正字通》:俗黽字。又作𪓙,亦非。
注解
〔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黽部。
〔黾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mǐn、miǎn、měng,上下结构,五行属水。
〔黾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蛙形。本义是蛙的一种。
〔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ǐn] ⑴ 〔~勉〕努力,勉力。㈡ [miǎn] ⑴ 同“渑”。㈢ [měng]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蛙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莫杏切頁碼第450頁,第7字續丁孫
𪓑
異體黽
鼃黽也。从它,象形。黽頭與它頭同。凡黽之屬皆从𪓑。
鉉注臣鉉等曰:色,其腹也。
𪓝
異體𪓕
籒文黽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黽,蛙類動物,蟾蜍在水者。商代甲骨文、金文象黽形,與龜之別在無尾而後肢回折;與鼄之別則在前肢作『又』形、身中無蛛絲。周晚至戰國以後,多訛為从它、从兩爪,楚系文字與龜極為接近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莫杏切頁碼第1058頁,第4行,第1字述
鼃黽也。從它,象形。黽頭與它頭同。
鉉注臣鉉等曰:象其腹也。
凡黽之屬皆從黽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058頁,第5行,第1字述
籒文黽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莫杏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713頁,第1字許惟賢第1180頁,第4字
鼃黽也。
段注《周禮》蟈氏。掌去鼃黽。鄭司農云:蟈,蝦蟇也。《月令》曰:螻蟈鳴。鼃黽,蝦蟇屬。書或爲掌去蝦蟇。玄謂蟈,今御所食蛙也。齊魯之閒謂鼃爲蟈。黽,耿黽也。蟈與耿黽尢怒鳴。爲𦕾人耳。故去之。按蛙卽鼃字。依大鄭說則鼃黽二字爲一物。依後鄭說則鼃卽蟈,爲一物。黽乃耿黽,爲一物。依許黽下曰鼃黽也。似同大鄭說。然有當辯者。許果合二字爲一物。則黽篆下當云鼃黽,蝦蟆也。鼃下云鼃黽也。乃合全書之例。而蝦蟆篆居《虫部》。此則單舉鼃篆。釋曰蝦蟆。黽篆下則曰鼃黽也。是許意鼃黽爲一物。鼃爲一物。凡兩字爲名一字與他物同者,不可與他物牽混。知鼃黽非鼃也。許之鼃黽卽鄭之耿黽。鼃古音圭。與耿雙聲。故得爲一字。絫𧦝曰鼃黽,耿黽。單𧦝曰黽。《爾雅》。鼃𪓰,蟾蠩。在水者黽。是則詹諸之類。而以在水中爲別也。許鄭之單言鼃。卽《本艸》所謂鼃一名長股。陶云俗名土鴨。南人名蛤子善鳴者。寇宗奭曰:其色靑。腹細。後腳長。善躍。大其聲曰蛙。小其聲曰蛤。此鼃與鼃黽之別。皆在水中而善鳴。故《周禮》設官去之。黽之叚借爲黽勉。
从它。象形。
段注謂从它象其頭。下象其大腹也。莫杏切。古音在十部。讀如芒。
𪓑頭與它頭同。
段注言頭而餘爲腹可知矣。黽本無尾。故《風俗通》辯蝦蟇掉尾肅肅乃夏馬之字誤。
凡𪓑之屬皆从𪓑。
籒文黽。
段注古文衹象其頭腹。籒文又象其長足善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