岨
山部8画左右结构U+5CA8
外语翻译
- uneve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七余切;《集韻》:千餘切,𡘋同「砠」。《說文》:石戴土也。《詩・周南》:陟彼岨矣。今作砠。【朱傳】石山戴土曰砠。《正字通》:岨作砠,義通。
又,《五音集韻》:壯所切,音阻 —— 岨峿,山形。
注解
〔岨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山部。
〔岨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ū、jǔ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山、且。
〔岨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ū] ⑴ 古同“砠”:“陟彼~矣。”㈡ [jǔ] ⑴ 〔~峿( yǔ )〕义同“龃龉”,上下齿对不齐,喻互相抵触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七余切頁碼第306頁,第6字續丁孫
岨
石戴土也。从山且聲。《詩》曰:「陟彼岨矣。」
附注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土戴於石上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八反切且渠反頁碼第761頁,第7行,第2字述
石戴土。從山且聲。《詩》曰:「陟彼岨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七余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755頁,第3字許惟賢第768頁,第5字
石戴土也。
段注《周南・卷耳》曰:陟彼𥕅矣。本亦作砠。《釋山》曰:石戴土謂之崔嵬。土戴石爲岨。《毛傳》云:崔嵬,土山之戴石者。石山戴土曰砠。二文互異而義則一。戴者,增益也。《釋山》謂用石戴於土上。毛謂土而戴之以石。《釋山》謂用土戴於石上。毛謂石而戴之以土。以《絲衣》戴弁例之。則毛之立文爲善矣。石在上則高不平。故曰崔嵬。土在上則雨水沮洳。故曰岨。許於嵬下同毛。此岨下亦同毛也。詩,《爾雅》作砠。許作岨。主謂山,故字从山。重土,故不从石。
从山。且聲。
段注七余切。五部。
詩曰:陟彼岨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