咒
意思解释
咒
zhòu基本解释
①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。~语。符~。念~。
②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。~骂。诅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呪俗作咒。会意。从口从兄。“兄”,“祝”的本字。“祝、呪本同一词。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。本义:祝告。
2.同本义。
时夏大旱,…辅乃自暴庭中,慷慨呪曰。 尸呪齐戒。 崇替在人,咒何预焉?
咒延(祝祷延年益寿);咒祝(祝祷祈福);咒愿(向天或神佛祷祝,希望顺遂或表示心愿)
pray;
3.诅咒,乞求神灵降祸。
忳咒曰:“有何枉状,可前求理乎?”
他没完没了地咒骂;咒念(诅咒;咒骂);咒詈(咒骂);咒罚(诅咒惩罚)
curse;
名词
1.旧时僧、道、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;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。
[张角]符水咒说以疗病。
咒水(迷信认为饮后可驱灾治病的仙水);咒诀(旧时僧、道、方士等行法所念的咒文口诀)
incantation;
2.梵语陀罗尼,意译为咒,又曰真言,被认为具有魔力的一个词或一组词。
此非是经,乃是一卷揭斋之咒。
spell;
国语辞典解释
咒
zhòu详细解释
名
1.用法术驱鬼除邪或治病的口诀。
画符念咒。
2.以梵文发音的偈语或咒语。
大悲咒、六字大明咒。
动
1.用恶毒不吉利的话骂人。
《西游记 · 第一〇回》:“李定闻言,大怒道:‘……你怎么咒我?’”
诅咒。
2.发誓。
赌咒。
两岸词典解释
咒
zhòu详细解释
1.指某些宗教施行法术时,默念的口诀或涂写的符号。
咒术、念咒、符咒、密咒。
2.用恶毒、不吉利的话骂人;说希望人不顺遂、报应恶行的话。
咒骂、诅咒。
3.发誓。
赌咒。
4.佛典中的偈语或咒语。
大悲咒、楞严咒、六字大明咒。
外语翻译
- curse, damn, incantation
- Beschwörung (S), beschwören (V), verfluchen (V)
- incantation, imprécation, maudi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市流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時流切,𡘋音讎。《說文》:譸也。《玉篇》:詶答也。《廣韻》:以言答之也。《後漢・崔駰傳》:亦號咷以詶咨。《南史・謝𤅢傳》:彼上人者,難爲詶對。《北史・劉芳傳》:詶答論難。《元包經》:誥之詶,後言以答也。【註】詶,與酬同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承呪切,讎去聲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職救切,周去聲 —— 詛也。與祝、呪𡘋通。
注解
〔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詶〕字拼音是chó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州。
〔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òu] ⑴ 同“咒(呪)”。诅咒。《玉篇•言部》:“詶《説文》:職又切,詛也。”㈡ [chóu] ⑴ 同“酬”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詶,譸也。”➊用言语或诗文应答。《玉篇•言部》:“詶,答也。”《廣韻•尤韻》:“詶,以言答之。”➋报偿。《後漢書•光武帝紀》:“其顯效未詶,名籍未立者。”➌实现。宋陸游《歲暮雜感》:“初志略未詶,白髮已無那。”⑵ 用同“籌”。计算。《隋書•律曆志上》:“取細毫中黍,積次詶定,令之最為詳密,長祖冲之尺校半分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之六切頁碼第4頁,第2字續丁孫
祝
異體祝、𥘱
祭主贊詞者。从示从人口。一曰从兌省。《易》曰:「兌爲口爲巫。」
附注段玉裁本作「从示,从儿、口。」按:郭沫若以為「祝」像跪而有所禱告之形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職六反頁碼第33頁,第2行,第2字述
祭主贊詞者。從示,從人、口。一曰從兌省。《易》曰:「兌,爲口爲巫。」
鍇注臣鍇按:《易》:「兌,悅也。」巫所以悅神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之六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3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頁,第1字
祭主贊䛐者。从示。从儿口。
段注此以三字會意。謂以人口交神也。
一曰从兌省。易曰:兌爲口,爲巫。
段注此字形之別說也。凡一曰:有言義者。有言形者。有言聲者。引易者,《說卦》文。兌爲口舌,爲巫。故祝从兌省。此可證虙羲先《倉頡》製字矣。凡引經傳。有證義者。有證形者。有證聲者。此引易證形也。之六切。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