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
意思解释
汴
biàn基本解释
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别称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古水名 古称卞水,指今河南省 荥阳县西南索河。隋开通济渠,中间自今荥阳至开封的一段就是原来的汴水。
Bian River;
2.古州名 。北周改梁州置。治所在浚仪(今开封市)。五代梁建都于此,升为开封府。五代·晋、汉、周以及北宋也以为都。常称汴梁,又称汴京。今为开封市的简称。
Bian prefecture;
越南字释义
汴
◎同“𣷭”。
外语翻译
- name of a river in Henan; Henan
- (rivière du Hénan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集韻》同上(同「汳」)。
义又,州名。《韻會》:秦屬三州郡,漢爲陳留郡,東魏置梁州,後周攺爲汴州,宋爲京師。
义又,襄陽零水亦名汴水。《水經注》:夷水東南流,與零水合。零水卽汴水也,上通梁州沒陽縣之默城山。
考證
《韻會》秦屬三州郡。
謹照原文三州改三川。
注解
〔汴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汴〕字拼音是bi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卞,五行属水。
〔汴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iàn] ⑴ 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别称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皮變切頁碼第363頁,第5字續丁孫
汳
水。受陳畱浚儀陰溝,至蒙爲雝水,東入于泗。从水反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作汴,非是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符販反頁碼第891頁,第3行,第2字述
水,受陳畱浚儀陰溝,至濛爲灉水,東入泗。從水反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皮變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137頁,第1字許惟賢第931頁,第4字
汳水。受陳畱浚儀陰溝。至蒙爲雝水。東入於泗。
段注雝當作獲。字之誤也。陳畱郡浚儀,二志同。晉地道記云:衛之儀邑。蘇林曰故大梁城。《梁惠王》始都此。今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縣城西北浚儀廢縣是也。蒙,二志皆屬梁國。《春秋・左傳》宋有蒙門,蒙澤。今河南歸德府治商邱縣府東北四十里有蒙城是也。《前志》河南郡熒陽下曰:卞水,在西南梁國。蒙下曰:獲水,首受甾獲渠。東北至彭城入泗。《水經》曰:汳水,出陰溝於浚儀縣北。又東至梁郡蒙縣爲獲水。餘波南入睢陽城中。獲水,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。又東過蕭縣南。睢水北流注之。又東至彭城縣北。東入於泗。按《水經》至蒙爲獲水。許書當同。不當云爲雝水也。下文灉篆下云:河灉水也。用《爾雅》河出爲灉語。然則自河出卽爲灉。非自河出爲汳,旣而爲灉也。且許言汳受陰溝,則非受河矣。曰陰溝。曰浪湯渠。曰汳水,獲水,許能言其分合。今當河流絫徙之後,不可得而言。《方輿紀要》曰:汳水,或謂卽《禹貢》之雝水。《春秋》之邲水。秦漢之鴻溝。上與河泲通。下與泗淮通。隋以前自歸德府至蕭縣,碭山縣閒入泗。隋以後則自歸德至泗州兩城閒入淮。宋時東南之漕,大都由汴以達畿邑。故汴河之經理爲詳。自後則湮廢矣。《禹貢》錐指曰:元至元中。河徙出陽武縣南。奪濄入淮。而新鄉之流遂絶。及泰定元年。改從汴渠。至徐州城東北。合泗以入淮。卽今河所行是也。然則今之大河,開封而下徐州而上皆故汴也。
从水。反聲。
段注皮變切。十四部。《漢志》作卞。《後漢書》作汴。按卞者,弁之𣜩變也。變汳爲汴,未知起於何代。恐是魏晉都雒陽,惡其從反而改之。舊音切芳萬。今則併其音改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