搫
手部14画上下结构U+642B
国语辞典解释
搫
pó详细解释
动
1.扫除、清除。
清 · 王念孙《广雅疏证 · 卷三下 · 释诂》:“搫,除也。”《文选 · 潘岳 · 射雉赋》:“尔乃搫场拄翳,停僮葱翠。”李善注引徐爰曰:“射者闻有雉声,便除地为场。”
2.披散。
《广韵 · 平声 · 戈韵》:“搫,披散也。”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薄官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蒲官切,𡘋音盤。《說文》:搫擭不正也。又,《廣雅》:除也。
又,《唐韻》:薄波切;《集韻》:蒲波切,𡘋音婆 —— 亦除也。潘岳〈射雉賦〉:搫場拄翳。【註】搫者,開除之名。射者,除地爲場,拄翳於草也。《六臣文選》作㨇。
义又,披散也,一曰斂聚也。《集韻》或作㩯。
注解
〔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搫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pán、bān、pó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般、手。
〔搫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án] ⑴ 手不正。㈡ [bān] ⑴ 古同“搬”,搬运。㈢ [pó] ⑴ 清扫;扫除:“尔乃~场拄翳,停偅葱翠”。⑵ 披散。⑶ 敛聚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薄官切頁碼第404頁,第30字續丁孫
搫
搫擭,不正也。从手般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別安反頁碼第971頁,第7行,第1字述
搫擭不正也。從手般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薄官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415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49頁,第5字
搫擭,
段注逗。
不正也。
段注《廣韵》。搫㨏,宛轉也。今義也。
从手。般聲。
段注薄官切。十四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