窒
意思解释
窒
zhì基本解释
◎阻塞不通。~息。~塞。~闷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穴,至声。洞穴狭小阻塞,故从穴。本义:阻塞,不通。
2.同本义。
窒,塞也。 有孚窒。 精不流则气郁,郁处头则为肿为风…处鼻则为鼽为窒。 穹窒熏鼠。
窒塞;窒阂(闭塞,阻隔)
obstruct;
3.抑止住使不发泄。
损,君子以惩忿窒欲。
窒抑(阻遏;抑制);窒欲(抑制欲望);窒滞(阻碍);窒沮(阻滞);窒郁(抑郁;沉闷);窒士(不得志的文人)
suppress;
名词
◎障碍物。
有窒皆通。
窒烦(排除烦乱的心情)
obstacle;
国语辞典解释
窒
zhì详细解释
名
1.阻塞、充填。
《吕氏春秋 · 季秋纪 · 季秋》:“季秋行夏令,则其国大水,冬藏殃败,民多鼽窒。”明 · 张居正《辛未会试程策》:“下流壅则上溢,上源窒则下枯。”
窒息。
2.抑制、停止。
《易经 · 损卦 · 象曰》:“君子以惩忿窒欲。”
外语翻译
- stop up, obstruct
- pfropfen, zustopfen
- obstruer, bouch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陟栗切,音挃。《說文》:塞也。《易・訟卦》:有孚窒。《詩・豳風》:穹窒熏䑕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窒,塞也。【疏】謂堙塞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天》:月在庚曰窒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劒削,自河而北,燕趙之閒謂之窒。
义又,《廣雅》:窒,滿也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丁結切,音櫍。又,《集韻》:乃結切,音涅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《集韻》:徒結切,音姪 —— 實也。一曰寢門、冢前闕皆謂之窒皇。《左傳・宣十四年》:投袂而起,屨及于窒皇。【註】窒,寢門闕。
义又,借作室。〈漢韓敕後𥓓〉:庫窒中郎。
考證
《左傳・宣十四年》投袂而起,屨及於窒皇。〔註〕窒,寢門闕。
謹照原註窒下增皇字。
注解
〔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穴部。
〔窒〕字拼音是zh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穴、至,五行属火。
〔窒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穴,至声。洞穴狭小阻塞,故从穴。本义是阻塞,不通。
〔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ì] ⑴ 阻塞不通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陟栗切頁碼第244頁,第2字續丁孫
窒
塞也。从穴至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丁乙反頁碼第623頁,第7行,第2字述
塞也。從穴至聲。
鍇注臣鍇按:解嘲曰:「窒隙蹈瑕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陟栗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381頁,第3字許惟賢第605頁,第1字
𡫳也。
段注各本𡫳譌塞。今正。𡫳,窒也。見《㠭部》。此二字互訓也。𡫳之隷體爲𡨄。《土部》曰:塞,隔也。《𨸏部》曰:隔,塞也。塞於義不爲窒。邊塞其本義也。自用塞爲塡𡨄字。而𡨄廢矣。且有讀𡨄爲罅者。則𡨄愈失其本音本義矣。說詳《㠭部》。《釋言》,豳傳皆曰:窒,塞也。
从穴。至聲。
段注陟栗切。十二部。魯《論語》以室爲窒。
白话解释
窒,堵塞不通。字形采用“穴”作边旁,采用“至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字形從穴、至聲。從穴,本義為土穴,此指土穴狹小而易於填塞不通;至聲,表示音讀。篆文、楷書承戰國文字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