啚
口部11画上下结构U+555A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𠴿
《唐韻》:方美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補美切;《正韻》:補委切,𡘋音鄙。《說文》:嗇也,从口㐭。㐭,受也。《集韻》:通作鄙。《韻會》:俗以爲圖字,非。
注解
〔啚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啚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bǐ、tú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㐭。
〔啚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ǐ] ⑴ 啬;鄙吝。⑵ 乡下或边远地区。㈡ [tú] ⑴ 古同“图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方美切頁碼第171頁,第15字續丁孫
啚
嗇也。从囗、㐭。㐭,受也。
𠴿
古文啚如此。
附注按:「啚」為「都鄙」的「鄙」字的初文。「㐭」,同「廩」。甲骨文像禾穗露在野之形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郭沫若以為『啚字从囗、从㐭,示倉㐭所在之處,自為邊鄙也』。啚當即鄙的初文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兵几反頁碼第427頁,第2行,第1字述
嗇也。從囗、㐭。㐭,受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囗音韋,周韋、周帀也。入皆受之㐭,而復囗之爲嗇,吝積而不散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27頁,第3行,第1字述
古文啚如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方美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920頁,第1字許惟賢第407頁,第2字
嗇也。
段注下文云:嗇,愛濇也。《水部》曰:濇,不滑也。凡鄙吝字當作此。鄙行而啚廢矣。《論語》鄙夫,《周書》鄙我周邦,皆當作此。
从囗。
段注音韋。囗猶聚也。
从㐭。㐭,受也。
段注㐭所以受穀。引伸之凡受皆曰㐭。聚而受之,愛濇之意也。方美切。十五部。
古文啚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