𣶃
意思解释
基本释义
𣶃
◎同“潮”。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直遙切;《集韻》:馳遙切 —— 𡘋與潮同。《說文》:水𦩻宗於海。从水朝省。隷作潮。
注解
〔𣶃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𣶃〕字拼音是ch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直遙切頁碼第365頁,第29字續丁孫
𣶃
異體潮
水朝宗于海。从水,𦩻省。
鉉注臣鉉等曰:隸書不省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𣶃,今俗作潮。」《集韻・宵韻》:「𣶃,隸作潮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直超反頁碼第896頁,第1行,第2字述
水朝宗於海也。從水,朝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今俗作潮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直遙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182頁,第1字許惟賢第949頁,第6字
水朝宗于海也。
段注《禹貢》。荆州,《江漢》朝宗于海。鄭以《周禮》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釋之。古說則謂潮也。《論衡・書虛》篇辨子胥驅水爲濤事曰:天地之性。上古有之。經《江漢》朝宗于海。唐虞之前也。又曰:濤之起也。隨月盛衰。小大,滿損不齊同。虞翻注易習坎有孚曰:水行往來。朝宗于海。不失其時。如月行天。注行險而不失其信曰:水性有常。消息與月相應。皆與許說合。朝宗于海者,謂彼此相迎受。洚水之時。《江漢》不順軌。不與海通。海𣶃不上。至禹治之。《江漢》始與海通。於楊州曰:三江旣入。謂《江漢》之入海也。於荆州曰:《江漢》朝宗于海。謂海𣶃上達,直至荆州也。《江漢》之水下赴。海𣶃上迎。呼吸相通。恩禮相受。二州之文相爲表裏。古說如是。朝宗于海,謂海水來朝見尊禮也。
从水。朝省。
段注會意。隸不省。直遙切。二部。按《說文》無濤篆。葢濤卽𣶃之異體。濤古當音稠。𣶃者,𦩻聲,卽舟聲。《文𨕖》注引《倉頡篇》濤,大波也。葢𣶃者古文,濤者秦字。枚乘《七發》觀濤卽爲觀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