簭
国语辞典解释
簭
shì详细解释
名
◎以蓍草占卜的方法。
《周礼 · 春官 · 簭人》:“簭人掌三易,以辨九簭之名。”
动
◎咬。
《周礼 · 冬官考工记 · 梓人》:“凡㩴閷援簭之类,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鳞之而。”唐 · 贾公彦 · 疏:“云㩴閷者,㩴著则杀之,援揽则噬之。”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字彙補》與筮同。《周禮・春官》:簭人,中士二人。【註】問蓍曰筮,其占《易》。又,簭人,掌三《易》以辨九簭之名,一曰《連山》、二曰《歸藏》、三曰《周易》;九簭之名,一曰巫更、二曰巫咸、三曰巫式、四曰巫目、五曰巫易、六曰巫比、七曰巫祠、八曰巫參、九曰巫環,以辨吉凶。【註】此九巫皆當爲筮之誤。
义又,噬也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凡攫閷援簭之類。【註】簭者,以口噬物而食也。
注解
〔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簭〕字拼音是sh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筮、㕣。
〔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ì] ⑴ 古同“噬”,咬。⑵ 古同“筮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時制切頁碼第40頁,第31字續丁孫
噬
啗也。喙也。从口筮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時制反頁碼第124頁,第2行,第3字述
啗也,喙也。從口筮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時制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9頁,第3字許惟賢第96頁,第14字
簭
啗也。喙也。
段注喙上當有一曰二字。各本作噬。今正。《說文》有𥷣無筮。則筮者𣜩變。不當用爲諧聲。《周禮・梓人》。攫𠮁援簭。正作簭。從𥷣聲而省吅也。又《周禮》卜筮字皆作簭。此則假借也。
从口。𥷣聲。
段注時制切。十五部。按詩噬肯適我。毛曰:噬,逮也。此謂噬爲逮之假借也。《釋言》作遾。《方言》亦作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