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簪的意思解释

⺮部18画上中下结构U+7C2A

⺮部

18画

14画

上中下结构

形声字

TAQJ

HMUA

MHRK

88601

4681

8402

U+7C2A

314314153515352511 撇、横、点、撇、横、点、横、撇折、撇、竖提、横、撇折、撇、竖弯钩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

𥸢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zān

基本解释

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,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。~子。金~。玉~。~缨(做官者显贵之称)。~绅。

插,戴。~戴。~菊。~笔(古人朝见,插笔于冠,以备记事)。~笏(古代笏以记事,簪笔以备写,臣僚奏事执笏簪笔。故亦称做官)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(形声。从竹,賛( zǎn )声。古文字形,象针形头饰形。本义:簪子。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) 同本义。

周主亡玉,令吏求之,三日不能得也。 《韩非子》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 杜甫《春望》

簪冕(冠簪与冕服);簪绂(簪,冠簪;绂,丝制的帽带);簪裾(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);簪缨缙绅(比喻仕宦之人)

hairpin;

动词

1.插戴在头上。

西门豹笔磬折,向 河立待良久。 《史记 · 滑稽列传》一花。 宋 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簪朵(犹簪花,戴花);簪挂(簪花挂彩);簪星曳月(形容佩带光彩耀眼);簪冠(插簪于冠);簪花(戴花);簪菊(古人习俗,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)

wear in one' s hair;

2.连缀。

以爵弁服裳于衣左。 《仪礼 · 士丧礼》

簪合(折簪重合。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);簪蒿席草(以蒿作簪,以草为席。形容生活艰苦)

stitch meet;

国语辞典解释


zān

详细解释

古人用来绾发或固定头冠的头饰。

《史记 · 卷四九 · 外戚世家》:“夫人脱簪珥叩头。”唐 · 杜甫《春望》诗: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

头簪。

1.插、戴。

唐 · 李峤《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》诗:“并辑蛟龙书,同簪凤皇笔。”宋 · 苏轼《答陈述古》诗二首之一:“城西亦有红千叶,人老簪花却自羞。”

2.连缀。

《仪礼 · 士丧礼》:“以爵弁服,簪裳于衣左。”汉 · 郑玄 · 注:“簪,连也。”

zēn

详细解释

(一)之又音。

两岸词典解释


zān

详细解释

1.用来固定发髻或头冠的长针。

发簪、木簪、头簪。

2.插;戴。

簪笔、她头上簪了朵花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hairpin, clasp; wear in hair
  • Haarnadel (S)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 )

古文: 兂 、 𥯓

廣韻》:側吟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緇岑切;《正韻》:緇深切,𡘋音㻸 —— 首筓也。釋名》:簪,兓也,連冠于髮也。又,𣏽也,因形名之也。

又,《廣韻》作含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祖含切,𡘋鐕 —— 義同。

又,疾也。易・豫卦》:由豫,大有得,勿疑,朋盍簪。【註】簪,疾也 —— 以信待之,則羣朋合聚而疾求也。

又,《前漢・百官表》:爵,一級曰公士,二上造,三簪嫋。【註】師古曰:以組帶馬曰裊。簪裊者,言飾此馬也。

又,《集韻》:子感切,音昝。》朋盍簪,王肅讀。

又,徂官切。》朋盍簪,李鼎祚曰:簪舊讀作攢。

集韻》或作𥸢、篸。

考證

卷目:考證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 )

《易・豫卦》〔註〕簪,疾也。以信待之,則羣朋合聚,而疾求也。

謹照原文註改疏。求改來。

注解

〔簪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

〔簪〕字拼音是zān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朁,五行属

〔簪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竹,賛( zǎn )声。古文字形,象针形头饰形。本义是簪子。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。

〔簪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zān] ⑴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,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⑵ 插,戴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八下反切側岑切頁碼282頁,第8

兂首笄也。从儿,匕象簪形。凡兂之屬皆从兂。

異體

簪俗兂从竹从󵦣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六反切阻琴反頁碼715頁,第4行,第1

簪首笄也。從人、匕。象簪形。凡兂之屬,皆從兂。

鍇注臣鍇曰:「匕,笄也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715頁,第5行,第1

俗兂從竹、󵦣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八下反切側琴切古音第七部頁碼1620頁,第2許惟賢710頁,第5

簪首筓也。

段注《竹部》曰:筓,簪也。二字爲轉注。古言筓。漢言旡。此謂今之旡卽古之筓也。古經無簪字。惟易豫九四。朋盇簪。鄭云:速也。實寁之假借字。張揖《古今字詁》,𢈻作撍。《埤蒼》云:撍,疾也。寁𢈻撍同字。京作撍。經文之簪,古無釋爲筓者。又《士喪禮》。復者一人。以爵弁服簪衣于裳。注云:簪,連也。然則此實鐕之假借字。《金部》曰:鐕可以衣箸物者。凡《經典》此二簪字外,無言簪者。

从儿。匕象形。

段注此非相與比敘之匕。乃象旡之形也。旡必有岐。故又曰叉。俗作釵。《釋名》曰:叉,枝也。因形名之也。篆右象其叉。左象其所抵以固弁者。側琴切。七部。

凡兂之屬皆从兂。

俗兂。

段注今俗行而正廢矣。

从竹。从󵦣。

段注󵦣聲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