螊
虫部16画左右结构U+878A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力鹽切;《集韻》:離鹽切,𡘋音廉。《說文》:海蟲,長寸而白,可食。互見𧑅字註。
又,《集韻》:胡讒切,音函 —— 義同。
又,虛咸切,音醶 —— 同「𧍧」,蛤屬。
注解
〔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中,康熙部首是虫部。
〔螊〕字拼音是li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虫、兼。
〔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ián] ⑴ 生长在海里的一种像蛤蜊的动物,肉可以吃:“或至海边,拘~、𧑅以资养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力鹽切頁碼第444頁,第29字續丁孫
螊
海蟲也。長寸而白,可食。从虫𥡝聲。讀若嗛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力鹽切頁碼第1050頁,第1行,第3字述
海蟲也。長寸而白,可食。從虫兼聲。讀若嗛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力鹽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679頁,第2字許惟賢第1165頁,第5字
海蟲也。長寸而白。可食。
段注按自螊至蜦八篆爲一類。皆介蟲也。其外有㱿。螊其小者也。長寸而白,謂其㱿。可食,謂其中肉也。《本艸》所謂𧍧䗯似蛤而長扁。𧍧與螊音同。《玉篇》曰:螊,小蚌。可食。
从虫。兼聲。讀若嗛。
段注按嗛户監切。則當依《玉篇》胡緘切。古音當在七部。大徐,《廣韵》力鹽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