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溼的意思解释

氵部13画左右结构U+6EBC

氵部

13画

10画

左右结构

IGXF

EMVG

VAZB

31114

U+6EBC

4411554554121 点、点、提、横、撇折、撇折、点、撇折、撇折、点、横、竖、横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shī

基本解释

低下潮湿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溼,幽溼也。”《莊子•讓王》:“上漏下溼,匡坐而弦。”漢蔡邕《述行賦》:“窮變巧于臺榭兮,民露處而寢溼。”清黄肇敏《黄山紀遊》:“院甚潮溼,塵凝佛面。”

沾水;含水多。《廣韻•緝韻》:“溼,水霑也。”唐王昌齢《釆蓮曲二首》之一:“吴姬越豔楚王妃,争弄蓮舟水溼衣。”清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撫記下》:“所備火舟薪葦,皆淋溼不堪用。”

中医术语。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为六淫。湿属阴邪,流行于夏季。《素問•天元紀大論》:“寒暑燥溼風火,天之陰陽也。”

国语辞典解释


shī

详细解释

水分多、含有水分的。

宋 · 姜夔《昔游》诗:“燎茅烘湿衣,客有见留者。”

把湿毛巾拧干。

沾水、沾润。

泪湿衣襟、全身湿透。

中医六淫之一。因湿气过大,阻滞气的活动而致病,流行于长夏。

湿毒、风湿。

两岸词典解释


shī

详细解释

1.沾了水的;含水分较多的(与“乾”相对)。

屋顶湿了、雨过地湿、裤子湿透了。

2.沾润;沾水。

泪水湿了他的衣服。

3.中医指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之一,是致病的因素之一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damp, moist; dampness, moisture
  • mouillage (physique)​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 )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失入切,音䏉。說文》:幽溼也。从水,一所以覆也;覆而有土,故溼也。爾雅・釋地》:陂下者曰溼。易・乾卦》:水流溼。

又,吏治太急曰束溼。前漢・酷吏傳》:急如束溼。【註】言其急之甚也 —— 溼物則易束。

又,溼溼,水光開合之貌。木華〈海賦〉:瀼瀼溼溼。

又,揚子《方言》:溼,憂也。宋衞謂之愼,或曰𥌳;陳楚或曰溼,或曰濟;自關而西,秦晉之閒,凡志而不得、欲而不獲、高而有墜、得而中亡,謂之溼,或謂之惄。【註】溼者,失意潛沮之名。

俗作濕。徐鉉曰:今人不知,以濕爲此字。濕乃水名,非此也。毛氏曰:濕本合韻,託合切,水名,後誤以爲乾溼字。

考證

卷目:考證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 )

《說文》幽溼也。从水,一所以覆也。覆而有土,故溼也。

謹照繫傳原文,覆而有土改覆土而有水。

《爾雅・釋地》陂下者曰溼。

謹照原文省陂字。

注解

〔溼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

〔溼〕字拼音是s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𡌥

〔溼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shī] ⑴ 低下潮湿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溼,幽溼也。”《莊子•讓王》:“上漏下溼,匡坐而弦。”漢蔡邕《述行賦》:“窮變巧于臺榭兮,民露處而寢溼。”清黄肇敏《黄山紀遊》:“院甚潮溼,塵凝佛面。”⑵ 沾水;含水多。《廣韻•緝韻》:“溼,水霑也。”唐王昌齢《釆蓮曲二首》之一:“吴姬越豔楚王妃,争弄蓮舟水溼衣。”清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撫記下》:“所備火舟薪葦,皆淋溼不堪用。”⑶ 中医术语。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为六淫。湿属阴邪,流行于夏季。《素問•天元紀大論》:“寒暑燥溼風火,天之陰陽也。”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頁碼372頁,第30

𤃁

異體

𤃁幽溼也。从水;一,所以覆也,覆而有土,故溼也。𣊡省聲。

附注段玉裁注:「今字作濕。」

蔣注《五經文字》:𤃁溼,式入反,上《說文》,下隸省,經典皆以濕爲溼,唯《爾雅》用之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傷執反頁碼912頁,第6行,第1

𤃁幽涇也。從一覆也。覆土而有水,故溼也。從𣊡省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今人不知有此字,以濕爲此字。濕,它帀反,水名,非此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236頁,第6許惟賢973頁,第7

𤃁幽溼也。从一。

段注句。

覆也。覆土而有水。故溼也。

段注凡溼之所从生,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。故从一土水會意。

𣊡省聲。

段注失入切。七部。今字作濕。

白话解释

湿,河川。源出东郡,在东武阳入海。字形采用“水”作边旁,“”是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之字形或從水、從?(絕的古文,像絲的絕斷),表示水絕流處,或另加止,以示涉足水絕流處。金文改止為土,從水、從?、從土,以示水絕處之土地為溼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戰國文字從金文之形,又以形近而將?訛作?(古文絲)。篆文因之,又於絲上加一橫,於是被解析成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,從㬎省聲。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,以示水濱之低溼;㬎省聲,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中之省聲。篆文另有表示水名,從水、㬎聲的「濕」字,在六書中亦屬於形聲,本與幽濕之「濕」音同而形異義別。隸變作,襲取水名之字形以為幽濕之字。楷定作溼。規範字作「湿」。由於從漢隸以來,經籍多有以「濕」為「溼」者,大陸乃先將濕、溼歸併為濕,再簡化為「湿」。臺灣則二字皆為正字,溼收為常用字,濕收為次常用字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