喙
意思解释
喙
huì基本解释
①嘴,特指鸟兽的嘴。长~。短~。
②借指人的嘴。百~莫辩。不容置~(不准插嘴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口,彖( tuàn )声。本义:鸟兽的嘴。
2.鸟兽及某些其它动物(如乌龟和章鱼)的嘴 。
喙息(用口呼吸的禽类)
beak; snout;
3.人的嘴 。
喙争(犹言口舌之争);喙长三尺(嘴长三尺的人。讥人强言善辩);喙息(有口能呼吸者。代指人和一切动物)
mouth;
4.器物的尖端。
庄王曰:“子无阻九鼎! 楚国折钩之喙,足以为九鼎。”
point;
形容词
◎疲困;喘气,喘息。
维其喙矣。
喙息(犹喘息)
tired; weary;
国语辞典解释
喙
huì详细解释
名
1.鸟兽动物等尖长形的嘴。
《汉书 · 卷九四 · 匈奴传下》:“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,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而不悔也。”唐 · 柳宗元《行路难》三首之三:“蟠龙吐耀虎喙张,熊蹲豹掷争低昂。”
2.泛指人的嘴。
《庄子 · 秋水》:“今吾无所开吾喙,敢问其方。”《南史 · 卷六二 · 鲍泉传》:“面如冠玉,还疑木偶;须似猬毛,徒劳绕喙。”
百喙莫辩、不容置喙。
外语翻译
- beak, bill, snout; pant
- Schnabel (S)
- bec, bouch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许穢切,音顪。《說文》:口也。《易・說卦傳》:艮爲黔喙之屬。《禮・少儀》:羞首者,進喙祭耳。《左傳・昭四年》:深目而豭喙。《爾雅・釋畜》:白馬黑喙,騧㊟〔開明版「黑喙」上有「黑脣駩」三字,原文作「白馬黑脣,駩;黑喙,騧」〕。《史記・匈奴傳》:跂行喙息蠕動之類。【註】以喙而息也。
又,《詩・大雅》:混夷駾矣㊟〔「駾」,開明版作「駿」〕,維其喙矣。【傳】喙,困也。【音義】喙,許穢反。徐,尺銳反。
义又,〈晉語〉:卻獻子傷曰:余病喙。【註】喙,短氣貌。
义又,星名。《前漢・天文志》:柳爲鳥喙。
义又,草名。《爾雅・釋草勃茢》〔註〕:一名石芸。【疏】《本草》云:石芸一名顧喙。
义又,《本草》:芡實別名雁喙。
义又,《戰國策》:人之饑,所以不食鳥喙者,以爲雖偸充腹,而與死同患也。【註】鳥喙,烏頭別名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充芮切,音毳。又,《集韻》:呼惠切,音嘒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《集韻》:丁𠋫切,音鬭 —— 義同。本作噣,或作咮。詳咮字註。
注解
〔喙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喙〕字拼音是hu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彖,五行属水。
〔喙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彖( tuàn )声。本义是鸟兽的嘴。
〔喙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uì] ⑴ 嘴,特指鸟兽的嘴⑵ 借指人的嘴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許穢切頁碼第39頁,第12字續丁孫
喙
異體喙
口也。从口彖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詡乂反頁碼第122頁,第6行,第1字述
口也。從口彖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許穢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4頁,第1字許惟賢第94頁,第5字
口也。
段注《說卦傳》。爲黔喙。《左傳》。㴱目而豭喙。叚借爲困極之義。《廣韵》引昆夷𤸁矣。今詩作喙矣。郭注《方言》引外傳余病𣨶矣。今外傳作余病喙。郭云:江東呼極爲𣨶。亦作𤸁。
从口。彖聲。
段注許穢切。十五部。彖聲在十四部。合韵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