颼
風部18画半包围结构U+98BC
国语辞典解释
颼飕
sōu详细解释
状
1.形容风吹的声音。
汉 · 赵壹《迅风赋》:“啾啾飕飕,吟啸相求。”
2.形容行动迅速如风的声音。
《水浒传 · 第七回》:“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。”
3.形容雨声。
唐 · 杜甫《秋雨叹》三首之三:“雨声飕飕催早寒,胡雁翅湿高飞难。”
形
◎寒冷的样子。
宋 · 苏轼《韦偃牧马图》诗:“沙苑茫茫蒺藜秋,风发雾鬣寒飕飕。”
冷飕飕。
动
◎风吹。
衣服被风飕干了。
外语翻译
- sound of wind; blow chilly
- blasen, sprengen
- bruit du vent, murmu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玉篇》:所流切,音搜 —— 颼颼,風聲。與䬒同,亦作颾。
又,《廣韻》:所救切,音瘦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颼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風部。
〔颼〕字拼音是sōu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風、叟。
〔颼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ōu] ⑴ 见“飕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所鳩切頁碼第449頁,第17字續丁孫
䬒
異體颼
颼飂也。从風叜聲。
蔣注案:䬒字,宋體之字形有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