铙
意思解释
铙鐃
náo基本解释
①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,比钹大。
②古代军中乐器,像铃铛,但没有中间的锤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乐器名。
铙,小钲也。军法。卒长执铙。从金,尧声。 铙,铃也。 以金铙止鼓。 辨鼓铎镯铙之用。
big cymbals;
2.铜制圆形的乐器,常和钹配合演奏。如;铙歌(军中乐歌;泛指军歌);铙挽(铙歌和挽歌)
3.古代击乐器。形制与钹相似: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。以两片为一副,相击发声。
铙钹(一种打击乐器。古称铜钹、铜盘、铜钵);铙管(鼓吹中的横笛)
动词
1.通“挠”。扰乱。
万物无足以铙心者,故静也。
disturb;
2.通“譊”。喧嚣。
今年尚可后年铙。
argue; debate; clamour; hulabaloo;
外语翻译
- cymbals; hand bell; disturb
- Nao (chin. Bronzeglocke ohne Klöppel) (S, Mus)
- clochette militaire pour arrêter les tambours, cymbal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女交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尼交切;《韻會》:泥交切,𡘋音呶。《說文》:小鉦也。軍法,卒長執鐃。《玉篇》:似鈴無舌,軍中所用也。《釋名》:鐃,聲鐃鐃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封人》:以金鐃止鼓。【註】鐃如鈴,無舌,有柄,執而鳴之,以止擊鼓。
义又,奏樂所用也。《禮・樂記》:始奏以文,復亂以武。【註】文謂鼓,武謂金,鐃樂始奏先擊鼓,亂猶言終也。鼓聲爲陽,故謂文;鐃聲爲隂,故謂武。文以始之,武以收之,言節奏得宜也。
义又,《博古圖》:漢舞鐃二,其形上圜下方,下作疏櫺,中含銅丸,謂之舌鼓,動有聲。
义又,樂府有鐃歌,軍中鼓吹曲也。
义又,與譊通。《後漢・五行志》童謠:今年尚可,後年鐃。〇【按】《風俗通》作譊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女敎切 —— 與橈同。《莊子・天道篇》:萬物無足以鐃心者。
考證
《周禮・地官・封人》以金鐃止鼓。
謹照原文封人改鼓人。
注解
〔鐃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上,康熙部首是金部。
〔鐃〕字拼音是n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釒、堯。
〔鐃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áo] ⑴ 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,比鈸大。⑵ 古代軍中樂器,像鈴鐺,但沒有中間的錘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女交切頁碼第467頁,第33字續丁孫
鐃
小鉦也。軍法:卒長執鐃。从金堯聲。
附注按:徐鍇繫傳「从金,堯聲」四字在「小鉦也」後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獰交反頁碼第1095頁,第2行,第1字述
小鉦也。從金堯聲。軍法:卒長執鐃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女交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833頁,第1字許惟賢第1232頁,第4字
小鉦也。
段注鉦鐃一物。而鐃較小。渾言不別。析言則有辨也。《周禮》言鐃不言鉦。詩言鉦不言鐃。不得以大小別之。《大司馬》。仲冬大閱。乃𡔷退。鳴鐃且卻。《左傳》。陳子曰:吾聞𡔷不聞金。亦謂聞𡔷進,聞鐃退也。
从金。堯聲。
段注女交切。二部。
軍灋。卒長執鐃。
段注見《大司馬職》。五人爲伍。五伍爲兩。五兩爲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