耤
国语辞典解释
耤
jí详细解释
名
◎古代天子亲耕的田地。《说文解字 · 耒部》:“耤,帝耤千亩也。古者使民如借,故谓之藉。”《汉书 · 卷四 · 文帝纪》“其开藉田,朕亲率耕”句下清 · 王先谦 · 补注:“韦本作藉,正当作耤。”
外语翻译
- plough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秦昔切,音籍。《說文》:帝耤千畝也。古者使民如借,故謂之耤。
义又,通作藉。《周禮・天官・甸師》: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。《前漢・文帝紀》:開耤田。【註】臣瓚曰:親耕以躬親爲義,不得以假借爲稱,藉謂蹈藉也。
义又,借也。《前漢・郭解傳》:以驅耤友仇。《字彙補》:按,耤卽古藉字,不特藉田可相通也。
又,《集韻》:慈夜切,音謝 —— 祭耤也。與藉同。
注解
〔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耒部。
〔耤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í、jiè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耒、昔。
〔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í] ⑴ 帝王亲自耕种(田地):“亲祭先农,~于千亩之甸。”⑵ 租税。㈡ [jiè] ⑴ 通“藉”,借助:“以躯~友报仇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秦昔切頁碼第137頁,第13字續丁孫
𦔡
異體𦔢、耤
帝耤千畝也。古者使民如借,故謂之耤。从𣐇㫺聲。
附注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》:「(甲骨文)象人持耒耜而操作之形……卜辭與金文之異,僅在一為象形文,一為形聲字耳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人持耒耕田,金文加昔聲;秦文字象人形的丮旁省略,變成从耒昔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疾辟反頁碼第355頁,第2行,第1字述
帝耤千畝也。古者使民如借,故謂之耤。從耒昔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謂天子親耕耤田,以供祭祀。《國語》曰:『宣王不耤于千畝。』《春秋左傳》曰:『千畝之戰。』即周王所耕地名。《禮・月令》曰:『藏帝耤於神倉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秦昔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733頁,第3字許惟賢第326頁,第3字
帝耤千畞也。
段注帝耤見《月令》。《周禮・甸師》。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。以時入之。以共齍盛。《禮記》曰:天子爲藉千畞。冕而朱紘。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。
古者使民如借。故謂之藉。
段注鄭注《周禮》、《詩・序》云:藉之言借也。借民力治之。故謂之藉田。韋注《周語》云:藉,借也。借民力以爲之。按鄭,韋與許同。應劭云帝王典藉之常,臣瓚曰蹈藉也,皆非也。親耕不能終事。故借民力而謂之藉田。言藉者,歉然於當親事而未能親事也。臣瓚,師古之言尢爲剌繆。
从耒。㫺聲。
段注秦昔切。古音在五部。按今《經典》多作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