埤
意思解释
埤
pí基本解释
◎增加。~益。
详细解释
名词
◎通“陴”。城上女墙,上有孔穴,可以窥外 举兵伐曹、五鹿,及反 郑之埤,东卫之亩,胜 荆人于城濮。——《商君书·赏刑》
parapet(wall);
形容词
1.通“卑”
2.低下。
其流也埤下。
low;
3.操行鄙陋。
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傭俗。
inferior;
动词
1.(形声。从土,卑声。本义:增加) 同本义。
埤,增也。 政事一埤益我。 政事一埤遗我。
埤助(助益;帮助);埤益(大大增加);埤遗(厚加)
increase;
2.另见 pì。
国语辞典解释
埤
pí详细解释
名
1.低墙。
唐 · 杜甫《题省中院壁》诗:“掖垣竹埤梧十寻,洞门对霤常阴阴。”
2.灌溉用的蓄水池。多用于地名。参见“埤头乡”、“虎头埤”条。
动
◎增加。
《诗经 · 邶风 · 北门》:“王事适我,政事一埤益我。”南朝宋 · 鲍照《登大雷岸 与妹书》:“削长埤短,可数百里。”
外语翻译
- add, increase, attach; low fence
- muret, murette, parape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符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頻彌切;《正韻》:蒲麋切,𡘋音陴 —— 附也、增也、厚也。《詩・邶風》:政事一𡌨益我。
义又,高曰垣,低曰𡌨,皆牆也。杜甫詩:掖垣竹𡌨梧十尋。
又,《集韻》:部靡切,被上聲 —— 下濕也。〈晉語〉:松柏不生𡌨。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:其𡌨濕則生藏莨蒹葭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部弭切;《正韻》:部比切,𡘋音婢 —— 田百畝謂之𡌨。
又,《集韻》:匹計切,音睥 —— 𡌨堄,女牆也。與陴壀俾同。
注解
〔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中,康熙部首是土部。
〔埤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pí、p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土、卑,五行属土。
〔埤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土,卑声。本义是增加。
〔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í] ⑴ 增加㈡ [pì] ⑴ 〔~堄〕城上矮墙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符支切頁碼第454頁,第38字續丁孫
埤
異體𡌨、𡌸、𡌹
增也。从土卑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六反切頻移反頁碼第1069頁,第3行,第2字述
増也。從土𤰞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符支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755頁,第4字許惟賢第1198頁,第2字
增也。
段注《詩・北門》曰:政事一埤益我。傳曰:埤,厚也。此與《會部》朇,《衣部》裨音義皆同。凡从曾之字皆取加高之意。《會部》曰:曾者,益也。是其意也。凡从卑之字皆取自卑加高之意。所謂天道𧇾盈益謙。君子捊多益寡也。凡形聲中有會意者例此。
从土。卑聲。
段注符支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