谿
意思解释
谿溪
xī基本解释
◎同“溪”。
详细解释
名词
◎(形声。从水,奚声。本义:山沟,山谷) 同本义。
谿,谷也。 若高山之与深谿。 川曰谿。李注:“出于山入于川为谿也。” 涧谿沼沚之毛。 不临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。 其山时露骨峥峥,然犹见谿流也。
谿谷;谿壑。
gully; valley;
国语辞典解释
谿溪
xī详细解释
名
1.山谷。
《荀子 · 劝学》:“不临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《汉书 · 卷二五 · 郊祀志下》:“又至云阳,行谿谷中,阨陜且百里。”
2.山间的河流。
《新唐书 · 卷九三 · 李𪟝传》:“固请战,遂度谿击之。”《文选 · 左思 · 蜀都赋》:“山阜相属,含谿怀谷。”
3.姓。如古代有贤人谿工。
外语翻译
- valley, gorge; mountain stream
- Flüsschen (S), Flüsschen (S)
- ruisseau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苦兮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牽奚切,𡘋音溪。《說文》:山瀆无所通者。《爾雅・釋水》:水注川曰谿。【疏】杜預曰:谿,亦㵎也。李巡曰:水出於山、入於川曰谿。宋均曰:有水曰谿,無水曰𠔌。《左傳・隱三年》:㵎谿沼沚之毛。《荀子・勸學篇》: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。
义又,弩名。《戰國策》:谿子少府。【註】谿子,弩名,少府所造,射六百步之外。《淮南子・俶眞訓》:登千仞之谿。【註】谿,蠻夷也,以柘桑爲弩。一曰谿子,國名。又,陽匠名。
义又,獸名。《山海經》:天帝山有獸,狀如狗,名曰谿邊。【註】或作𠔌遺。
义又,地名。《史記・吳太伯世家》:楚復來伐,次于乾谿。【註】楚東境。
义又,姓。《莊子・田子方》: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,數稱谿工。又,複姓。《潛夫論》:吳夫槩王奔楚棠谿,因以爲氏。
义又,通作磎。馬融〈長笛賦〉:臨萬仞之石磎。【註】磎同「谿」,《廣韻》或作嵠、溪。
又,《集韻》:堅奚切,音雞。《類篇》:蠰谿,土螽,似蝗而小。
又,弦雞切,音奚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谷部。
〔谿〕字拼音是x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奚、谷,五行属金。
〔谿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奚声。本义是山沟,山谷。
〔谿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ī] ⑴ 同“溪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苦兮切頁碼第382頁,第9字續丁孫
谿
異體豀
山瀆无所通者。从谷奚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苦兮反頁碼第928頁,第6行,第1字述
山瀆無所通者。從谷奚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俗作溪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苦兮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278頁,第6字許惟賢第991頁,第8字
山𨽍無所通者。
段注𨽍各本作瀆。今正。《𨸏部》曰:𨽍,通溝也。讀若洞。古文作豄。《釋山》曰:山豄無所通,谿。然則許作𨽍明矣。
从谷。奚聲。
段注苦兮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