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誓的意思解释

言部14画上下结构U+8A93

言部

14画

7画

上下结构

形声字

RRYF

QLYMR

DPS

52601

6129

4236

U+8A93

12133124111251 横、竖钩、提、撇、撇、横、竖、点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shì

基本解释

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,依照说的话实行。~师。~词。~愿。~死。

表示决心的话。发~。宣~。立~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形声。从言,折声。本义:发誓;立誓。

2.同本义。

,以言约束也。 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,亦约束之意也。”约信曰 《礼记 · 曲礼》,告汝命。 《书 · 甘誓》。注:“要信也。”旦旦,不思其反。 《诗 · 卫风 · 氓》司射西面之。 《仪礼 · 大射仪》。注:“犹告也。”之曰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 《左传 · 隐公元年》终待说山盟海 赵长卿《贺新郎》不久当还归,天不相负。 《玉台新咏 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与城为殉。 清 · 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至于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。 宋 · 欧阳修《新五代史 · 伶官传 · 序》

誓志(发誓立志);誓死不贰(发誓至死不变心);誓辞(立誓的言辞);誓戒(誓约警戒);誓剑(对着剑发誓;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,即后世所称的“上方宝剑”);誓书铁券(即“丹书铁券”。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)

swear;

3.接受爵位。

凡诸侯之适子,于天下,摄其君,则下其君之礼一等。 《周礼》

accept a rank of nobility;

4.告诫;告知。

司射西面之曰:“公射大候,大夫射参,士射干。” 《仪礼 · 大射仪》。注:“犹告也。”惟君有黼裘以省。 《礼记 · 玉藻》。疏:“告勑也。”[五戒]一日,用之于军旅。 《周礼 · 秋官 · 士师》

誓戒(约束警戒);誓民(告戒吏民);誓众(告诫众人)

warn; tell;

5.铭刻;牢记 。

誓肌(刻骨铭心)

engrave on one's mind; keep firmly in mind;

名词

1.指国与国、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;盟约;誓言。

张陈背 曹植《五帝诛》周武有孟津之 《左传 · 昭公四年》女子先有,老姥岂敢言。 《玉台新咏 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誓令(誓言与命令);誓信(盟约);誓书(盟约);誓章(记载有誓词的文件);誓要(约盟,盟誓)

oath of alliance; oath; pledge;

2.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。

《汤哲》、《泰誓》、《秦誓》

warning; admonition;

形容词

谨慎 曲艺皆誓之,以待又语。——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

prudent;

国语辞典解释


shì

详细解释

表明决心、矢志不渝的言词。

《诗经 · 卫风 · 氓》:“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”

立誓、发誓、山盟海誓。

告诫。

《书经 · 泰誓下》:“王乃大巡六师,明誓众士。”《国语 · 越语上》:“句践既许之,乃致其众而誓之。”

誓师。

1.绝对。

誓不两立、誓不甘休。

2.受命。

《周礼 · 春官 · 典命》:“凡诸侯之适子,誓于天子摄其君。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shì

详细解释

1.发誓,表示决心实现。

誓师、誓言、誓不甘休、指天誓日。

2.誓言。

宣誓、山盟海誓、信誓旦旦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swear, pledge; oath
  • Eid, Schwur, Gelöbnis (S)​, geloben, schwören (V)
  • jurer, prêter serment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 )

古文: 𣂶𣂯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時制切,音逝。說文》:約束也。六書統》:从言从折,以言折其罪也。爾雅・釋言》:謹也。【註】所以約勤謹戒衆。【疏】謹,敕也。集將士而戒之曰誓。釋名》:制也,以拘制之也。正韻》:約信也。書・大禹謨》:禹乃會羣后,誓于師。【傳】誓,戒也。軍旅曰誓。左傳・閔二年》:誓軍旅。【註】宣號令也。禮・曲禮》:約信曰誓。【疏】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。又,〈文王世子〉:曲藝皆誓之。【註】戒謹也。

又,《玉篇》:命也。周禮・春官・典命》:凡諸侯之適子,誓于天子,攝其君。【註】誓,猶命也。言誓者,明天子既命之爲嗣,樹子不易也。

又,禮,將祭,而號令齊百官,亦謂之誓。周禮・天官・大宰》:祀五帝,則掌百官之誓戒。【鄭箋】誓戒,要之𠛬〔「𠛬」上脫一「以」字,本作:要之以𠛬〕,重失禮也。

又,男女私約亦曰誓。詩・國風》:信誓旦旦。

又,《尚書》有〈甘誓〉、〈湯誓〉、〈泰誓〉、〈牧誓〉、〈費誓〉、〈秦誓〉,皆篇名。【傳】《》有六體,誓其一也。

又,人名。史記・秦始皇紀》:高誓,古仙人名。

又,《集韻》:以制切,音曳 —— 相約以言也。

又,食列切,音舌 —— 義同。

考證

卷目:考證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 )

《周禮・天官・大宰》祀五帝,則掌百官之誓戒。《鄭箋》誓戒,要之𠛬,重失禮也。

謹按周禮註不名爲箋,鄭箋謹改註。要之下照原文增以字。

注解

〔誓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

〔誓〕字拼音是sh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折、言,五行属

〔誓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言,折声。本义是发誓;立誓。

〔誓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shì] ⑴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,依照说的话实行⑵ 表示决心的话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時制切頁碼70頁,第28

誓約束也。从言折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時制反頁碼198頁,第7行,第3

誓約束也。從言折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與之爲約誓也。《泰誓》曰:『予克受,非予武,惟朕文考無罪。受克予,非朕文考有罪,惟予小子無良。』是爲約誓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時制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368頁,第2許惟賢165頁,第15

誓約束也。

段注《周禮》五戒。一曰誓。用之於軍旅。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。亦約束之意也。

从言。㪿聲。

段注時制切。十五部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