坵
外语翻译
- earthenware, earthenware vessel
- Abwurfstelle (im Baseball) (S)
- tertre, monticule, Confucius, faïence, vase de ter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正字通》:俗丘字。
注解
〔坵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中,康熙部首是土部。
〔坵〕字拼音是qi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土、丘。
〔坵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ū] ⑴ 同“丘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去鳩切頁碼第268頁,第1字續丁孫
丠
異體㐀、𠀌、𠀉、𠀈、丘
土之高也,非人所爲也。从北从一。一,地也,人居在丠南,故从北。中邦之居,在崐崘東南。一曰四方高,中央下爲丠。象形。凡丠之屬皆从丠。今隷變作丘。
𤤘
異體𡊣、坵
古文从土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丘字,商承祚以為『丘為高阜,似山而低,故甲骨文作兩峰』。其說可從,三峰為山,兩峰為丘。春秋以後上部漸訛為『北』形,戰國文字或加義符『土』,或加聲符『丌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五反切起秋反頁碼第687頁,第4行,第1字述
土之高,非人所爲也。從北,從一。一,地也。人居在丘南,從北。中邦之居在崑崙之東南。一曰四方高,中央下爲丘。象形。凡丘之屬,皆從丘。
鍇注臣鍇曰:「天地自然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687頁,第6行,第1字述
古文從土。
鍇注臣鍇曰:「土亦地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去鳩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43頁,第3字許惟賢第677頁,第4字
土之高也。
段注《大司徒》注曰:土高曰丘。
非人所爲也。
段注《釋丘》曰:非人爲之丘。謂非人力所爲也。
从北。从一。
段注會意。去鳩切。古音在一部。讀如欺。漢時讀入今之尤韵。故《禮記》嫌名注曰:宇與禹,丘與區之類。漢時區亦去鳩切也。
一,地也。
段注釋从一之意。
人凥在丠南。故从北。
段注釋从北之意。
中邦之凥在昆侖東南。
段注昆侖下當有丘字。嫌人居不必在丘南。故言《倉頡》造字之初取意於此。
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。
段注《淮南・墬形訓》注曰:四方而高曰丘。
象形。
段注與上會意別。
凡丠之屬皆从丠。
古文从土。
段注从土猶从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