弑
意思解释
弑
shì基本解释
◎古时称臣杀君、子杀父母。~君。~父。
详细解释
动词
◎(形声。从杀,式声。本义: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、臣杀君为“弑”)同本义 弑,臣杀君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凡自虐其君曰弑,自外曰戕。——《左传·宣公十八年》 放弑其君则残之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马》 君臣未尝相弑也。——《礼记·明堂位》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又
弑虐(指弑君);弑君;弑母 【漢典】。
murder one's superior;
外语翻译
- to kill one's superior
- tu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式吏切;《正韻》:式志切,𡘋音試。《釋名》:下殺上曰弑。弑,伺也,伺閒而後得施也。《類篇》:弑,殺也。自外曰𢍿,自內曰弑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煞、。
注解
〔弑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弋部。
〔弑〕字拼音是sh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杀、式。
〔弑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ì] ⑴ 古时称臣杀君、子杀父母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式吏切頁碼第95頁,第4字續丁孫
弒
異體弑
臣殺君也。《易》曰:「臣弒其君。」从殺省,式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失志反頁碼第255頁,第4行,第6字述
臣殺君也。《易》曰:「臣弑其君。」從殺省,式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式吏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480頁,第1字許惟賢第215頁,第8字
臣殺君也。
段注經傳殺弑二字轉寫旣多譌亂。音家又或拘泥。中無定見。多有殺讀弑者。按述其實則曰殺君。正其名則曰弑君。《春秋》正名之書也。故言弑不言殺。三傳述實以釋經之書也。故或言殺,或言弑。不必傳無殺君字也。許釋弑曰臣殺君。此可以證矣。殺在古音十五部。弑在一部。本不相通也。弑漢石經《公羊》作試。二字同式聲也。《白虎通》引《春秋》讖曰:弑者,試也。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。𠋫閒司事。可稍稍試之。《釋名》曰:弑,伺也。說同。皆本《文言傳》之意。
易曰:臣弑其君。
段注《文言傳》文。
从殺省。式聲。
段注式吏切。一部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字形從殺省、式聲。從殺省,指殺人而言;式聲,聲兼義,指法則、規範而言。弒字指以下犯上之殺,不合於一般的社會規範。隸書俗寫殺字從戈,強調殺戮之意。楷書承篆文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