𨒉
辶部8画半包围结构U+28489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廣韻》:古文遂字。註詳九畫。
又,《集韻》:追萃切,音轛,足不前也。或作
注解
〔𨒉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。
〔𨒉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hì、zhuì、suì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𠂔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北末切頁碼第55頁,第3字續丁孫
𨒉
異體䢌、𨒉、𨒘
前頓也。从辵巿聲。賈侍中說:一讀若㭘,又若郅。
附注姚文田、嚴可均校議:「䢌,小徐『前頡』作『前頓』、『巿聲』作『𪩲聲』。毛本又刓改『頡』作『頓』,皆是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比末反頁碼第159頁,第1行,第1字述
前頓也。從辵巿聲。賈侍中說,一曰讀若拾,又若郅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先頰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96頁,第4字許惟賢第133頁,第3字
䢡
前頓也。从辵。枼聲。
段注各本篆作𨒠。汲古改本作。解說作巿聲。皆非也。今依《玉篇》正。《廣韵》八三十怗。先頰切。云𨓊䢡走也。
賈侍中說一讀若拾。
段注一疑衍。鍇本作一曰。
又若郅。
段注《手部》揲字。易音有時設,息列,思頰三反不同。此讀若拾。則在七部。讀若郅。則在十二部。猶㐁𦭮音皆岐也。《玉篇》口黠、竹季二切。則十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