掎
意思解释
掎
jǐ基本解释
①拖住,牵引。~止(从后截获)。~角(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)。
②发射:“机不虚~”。
③古同“倚”,支撑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[从旁或从后]用力拉住,拖住。
掎,偏引也。从手,奇声。 伐木掎矣。 诸戎掎之。 掎止晏莱焉。 躬掎禄曰。 昔秦失其鹿, 刘季遂而掎之。
掎汩(犹牵动);掎拔(提引而出;挺拔);掎鹿(拉着鹿);掎裳连袂(牵裙连袖)
drag;
2.发射。
机不虚掎。
shoot;
3.牵制,拖住使不能自由行动 。
掎角(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);掎掣(牵制);掎挈(牵制)
pin down;
4.指摘。
孔子西行不到 秦,掎摭星宿遗羲娥。
掎挈(掎契。指摘);掎夺(指摘摈弃)
censure;
国语辞典解释
掎
jǐ详细解释
动
1.从后或从旁拉住。
《说文解字 · 手部》:“掎,偏引也。”《汉书 · 卷一〇〇 · 叙传上》:“昔秦失其鹿,刘季逐而掎之。”
2.牵制。
《文选 · 陈琳 · 为袁绍檄豫州》:“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,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 。”《北史 · 卷九 · 周太祖文帝本纪》:“贼掎吾三面,又造桥,示欲必度。”
3.抓住、掌握住。
《荀子 · 议兵》:“掎契司诈,权谋倾覆,未免盗兵也。”宋 · 孙光宪《北梦琐言 · 卷一》:“掎其小瑕,忘其大美。”
外语翻译
- drag aside, pull; drag one foot
- schleppen, Luftwiderstand (S)
- traîner, tir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居綺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舉綺切,𡘋羈上聲。《說文》:偏引也。《廣韻》:牽一腳也。《周禮・秋官》:翨氏掌攻猛鳥,各以其物爲媒而掎之。【註】鳥來下則掎其腳。〈魯語〉:掎止晏萊焉。【註】從後曰掎。《前漢・班固敘傳》:秦失其鹿,劉季逐而掎之。【註】掎,偏持其足也。
义又,發也。班固〈西都賦〉:機不虛掎。
又,《正韻》:居里切,音几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居宜切,音羈 —— 亦偏引也。
又,古音讀若哿。《音學五書》:古音居我反,後人誤入四紙韻。《詩・小雅》:伐木掎矣,析薪扡矣。又,《正字通》:掎,居何切,讀若柯。扡,䚽何切,𡘋古音也。〇【按】《詩釋文》掎,寄彼反。又,疏云:掎者,倚也,以物掎其巓峰也 —— 音義亦从紙韻。
又,《集韻》:隱綺切,音倚 —— 掎匜,不正也。與𢷔同。
注解
〔掎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掎〕字拼音是jǐ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奇,五行属木。
〔掎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ǐ] ⑴ 拖住,牵引⑵ 发射:“机不虚~”。⑶ 古同“倚”,支撑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綺切頁碼第406頁,第1字續丁孫
掎
異體𢰤
偏引也。从手奇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居綺反頁碼第974頁,第2行,第3字述
偏引。一曰踦也。從手奇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左傳》:「譬如捕鹿,諸戎掎之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綺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422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53頁,第3字
偏引也。
段注一本作偏引一足也。見李賢,司馬貞所引。此依《左傳》注增二字耳。《左傳》曰:譬如捕鹿。晉人角之。諸戎掎之。杜注云:掎之,掎其足也。《國語》。掎止晏萊。韋云:從後曰掎。《子虛賦》腳麟。司馬彪云:腳,掎也。詩。《伐木》掎矣。傳曰:《伐木》者掎其顚。
从手。奇聲。
段注居綺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