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
国语辞典解释
靜静
jìng详细解释
动
◎止、安定。与“動”相对。
《墨子 · 非攻》:“卿制大极,而神明不违,天下乃静。”《淮南子 · 本经》:“哀斯愤,愤斯怒,怒斯动,动则手足不静。”
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在。
形
1.安定不动的。
风平浪静。
2.缄默无声。
明 · 陆采《怀香记 · 第二出》:“牛羊已下山径静,鸟鹊争归林木扰。”
安静、宁静、更深夜静。
3.贞烈。
《诗经 · 邶风 · 静女》:“静女其姝,俟我于城隅。”唐 · 方干《书桃花坞周处土壁》诗:“自学古贤修静节,唯应野鹤识高情。”
4.恬淡、平和。
唐 · 崔融《报三原李少府书》:“撤函敷纸,恬神静讽。”唐 · 杜甫《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》诗:“蔡侯静者意有余,清夜置酒临前除。”
副
◎安谧。
《后汉书 · 卷一六 · 邓禹传》:“检敕宗族,阖门静居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靜静
jìng详细解释
1.安定不动(与“動”相对)。
静物、风平浪静、树欲静而风不止。
2.安详;(内心)安定。
娴静、恬静、心里总静不下来。
3.没有声响;不出声。
幽静、僻静、静悄悄的、夜深人静。
4.使安定或安静。
静心细想、静下心来。
5.姓。
外语翻译
- quiet, still, motionless; gentle
- still, ruhig (Adj)
- calme, silencieux, serein, immobil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㣏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疾郢切,音穽。《說文》:審也。从靑,爭聲。【註】徐鍇曰:丹靑明審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動之對也。《易・坤卦》:至靜而德方。
义又,《書・堯典》:靜言庸違。【傳】靜,謀也。
义又,《詩・邶風》:靜言思之。【傳】靜,安也。又,〈鄭風〉:琴瑟在御,莫不靜好。
义又,《詩・邶風》:靜女其姝。【傳】靜,貞靜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息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百官靜事毋𠛬。
义又,《韻會》:澄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和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通作靖,亦通作靚,亦通作竫。
又,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疾正切,音淨 —— 義同。《前漢・揚雄傳》:京師爲之語曰:維寂寞自投閣,爰淸靜作符命。
又,《詩・大雅》:籩豆靜嘉。【箋】潔淸而美。【釋文】淸,如字,又才性反 —— 淸靜皆可讀去聲。〇【按】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靜字皆無去聲,《韻會》始收入敬韻,《正韻》因之。考《大雅》〔釋文〕及〈揚雄傳〉,京師語,靜字本可讀去聲,但《韻會》引〈解嘲〉爰淸爰靜句,云顏註合韻,音才性切,則謬甚。〈解嘲〉云「爰淸爰靜,游神之庭」,卽音才性切,如何與庭叶,是必因爰淸靜句而誤記也。《正韻》仍其失,今特辨之。
又,叶千廷切,音淸。《六韜》:秋道斂,萬物盈;冬道藏,萬物靜。
注解
〔靜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中,康熙部首是靑部。
〔靜〕字拼音是jì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青、爭。
〔靜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ìng] ⑴ 同“静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疾郢切頁碼第161頁,第8字續丁孫
靜
審也。从靑爭聲。
鉉注徐鍇曰:「丹青,明審也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金文『靜』字,林義光《文源》以為『青』、『爭』皆聲。《金文形義通考》以為『爭』為義符,『青』為聲符,『爭』義為『靖』,說較合理。郭店所从『爭』旁下部省『又』形而加『口』形,另一形『青』旁疊加『口』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寂逞反頁碼第405頁,第4行,第2字述
審也。從青爭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丹青明審也。又音清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疾郢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860頁,第3字許惟賢第382頁,第8字
宷也。
段注《上林賦》靚糚。張揖注曰:謂粉白黛黑也。按靚者,靜字之假借。采色詳宷得其宐謂之靜。《考工記》言畫繢之事是也。分布五色。疏密有章。則雖絢爛之極。而無淟涊不鮮。是曰靜。人心宷度得宐。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。則雖緐勞之極而無紛亂。亦曰靜。引伸假借之義也。安靜本字當从《立部》之竫。
从靑。爭聲。
段注疾郢切。十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