牆
国语辞典解释
详细解释
名
1.用砖、石等砌成,可作间隔或屏障的建筑。
《论语 · 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。”宋 · 张先《青门引 · 乍暖还轻冷》词:“那堪更被明月,隔墙送过秋千影。”
宫墙、城墙、围墙。
2.泛指由人或物组合成像墙的部分。
人墙、电视墙。
外语翻译
- wall
- Mauer (S), Wand (S)
- mu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𤖧
《唐韻》:才良切;《廣韻》:在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慈良切,𡘋音嬙。《說文》本作牆,垣蔽也。从𠾂,爿聲。《爾雅・釋宮》:牆謂之墉。《書・五子之歌》:峻宇雕牆。《詩・鄘風》:牆有茨。【傳】牆,所以防非常。
义又,《禮・檀弓》:周人牆置翣。【註】柳衣也。《儀禮・既夕》:巾奠乃牆。【註】牆,設柩也。
义又,《論語》:蕭牆之內。【註】鄭曰:蕭,肅也,牆屛也。君臣相見之禮,至屛而加肅敬焉,是以謂之蕭牆。
义又,《前漢・司馬遷傳》:幽于圜牆之中。【師古註】園牆㊟〔本文作「幽于圜牆之中」,是注文應作「圜牆」,於字為「圜」,非「園」〕,獄也。
又,複姓。《左傳・襄二十六年》:寺人惠牆伊戾。【註】惠牆,氏;伊戾,名。【釋文】牆,或作嗇,音檣。
义又,《廣韻》同「廧」。《榖梁傳・成三年》:晉卻克㊟〔即郤克〕、衞孫良夫伐牆咎如。又,《左傳》作廧。
义又,通作嬙。《前漢・匈奴傳》: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。
义《說文》籀文作𤖣,《廣韻》:俗作墻。
考證
《前漢・司馬遷傳》幽于圜牆之中。《師古註》園牆,獄也。
謹照原文園改圜。
注解
〔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爿部。
〔牆〕字拼音是qiá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爿、嗇。
〔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áng] ⑴ 见“墙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才良切頁碼第172頁,第3字續丁孫
𤖠
異體牆
垣蔽也。从𠾂爿聲。
𤖣
籒文从二禾。
𤖧
籒文亦从二來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賤忘反頁碼第427頁,第7行,第2字述
垣蔽也。從嗇爿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亦當言牀省,牆取愛嗇自護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27頁,第7行,第3字述
籒文牆從二禾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28頁,第1行,第1字述
籒文亦從二來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才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921頁,第2字許惟賢第407頁,第6字
垣蔽也。
段注《土部》曰:垣,牆也。《左傳》曰:人之有牆。以蔽惡也。故曰垣蔽。釋宫曰:牆謂之墉。《釋名》曰:牆,障也。
从𠾂。
段注小徐曰:取愛𠾂自䕶也。
爿聲。
段注才良切。十部。按凡爿聲,二徐多肊改爲牀省聲。此爿聲,小徐云亦當言牀省。《韵會》遂改之。
籒文。从二禾。
籒文。亦从二來。
段注按《玉篇》云:𤖣者籒文。𤖧者古文。與今本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