泚
意思解释
泚
cǐ基本解释
①清,鲜明。
②出汗。
③用笔蘸墨。~笔作书。
详细解释
形容词
1.形声。从水,此声。本义:清澈的样子。
2.同本义 。
泚,清也。
清泚(清澈)
limpid;
3.通“玼”。鲜明的样子。
新台有泚,河水弥弥。 术假金洞光,景逾瑶台泚。
bright;
动词
1.冒汗。
其颡有颡。
泚泚(汗出貌);泚颊(汗流脸颊);泚颜(犹汗颜)
sweat;
2.用笔蘸墨 。
泚笔(以笔沾墨)
dip in ink;
国语辞典解释
泚
cǐ详细解释
形
1.水清澈的样子。
《说文解字 · 水部》:“泚,清也。”《广韵 · 上声 · 荠韵》:“泚,水清也。”
2.流汗的样子。
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其颡有泚,睨而不视。”汉 · 赵岐 · 注:“泚,汗出泚泚然也。”
3.鲜明的样子。
《诗经 · 邶风 · 新台》:“新台有泚,河水弥弥。”汉 · 毛亨 · 传:“泚,鲜明貌。”
动
◎沾濡、渍染。
《新唐书 · 卷一〇二 · 岑文本传》:“或丛令业遽,敕吏六七人泚笔待,分口占授,成无遗意。”《聊斋志异 · 卷五 · 郭生》:“又积窗课二十余篇,待质名流。晨起,见翻摊案上,墨汁浓泚殆尽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泚
cǐ详细解释
1.《书》(水)清澈。
狂风激烈翻春涛,薄雾冥蒙溢清泚(唐‧何敬《题吉州龙溪诗》)。
2.《书》出汗。
其颡有泚,睨而不视(《孟子‧滕文公上》)。
3.《书》鲜明的样子。
新台有泚,河水弥弥(《诗经 · 邶风 · 新台》)。
4.《书》(用笔)蘸墨。
或丛令业遽,敕吏六七人泚笔待,分口占授,成无遗意(《新唐书‧卷一〇二‧岑文本列传》)。
外语翻译
- clear; bright and brilliant; swea
- klar, frei
- clair, lumineux et brillan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千禮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此禮切,𡘋音玼 —— 水淸也。
义又,鮮明貌。《詩・邶風》:新臺有泚。
义又,汗出貌。《孟子》:其顙有泚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正韻》:雌氏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淺氏切,𡘋音此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:蔣氏切,音紫 —— 水名。《說文》:長沙之山,泚水出焉。《水經》:泚水,出泚陽東北大胡山。
义又,《山海經》:石者之山,泚水出焉,西流注于河;東始之山,泚水出焉,東北注于海。〇【按】水出泚陽大胡山者,《後漢書・光武紀》作沘水、沘陽。而《水經》作泚水、泚陽。互見四畫沘字註。
考證
《說文》長沙之山,泚水出焉。
謹按此二句出山海經不出說文。謹據改山海經。
注解
〔泚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泚〕字拼音是cǐ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此,五行属水。
〔泚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此声。本义是清澈的样子。
〔泚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ǐ] ⑴ 清,鲜明。⑵ 出汗。⑶ 用笔蘸墨㈡ [zǐ] ⑴ ~水,古水名,在长沙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千禮切頁碼第366頁,第19字續丁孫
泚
清也。从水此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取啓反頁碼第897頁,第7行,第2字述
清也。從水此聲。
鍇注臣鍇按:謝朓詩曰:「寒流自清泚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千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88頁,第2字許惟賢第952頁,第3字
淸也。
段注此本義也。今詩新臺有泚。毛曰:泚,鮮明貌。此假泚爲玼也。
从水。此聲。
段注千禮切。十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