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逸的意思解释

辶部11画半包围结构U+9038

辶部

11画

8画

半包围结构

会意字

QKQP

YNAI

WRRS

37301

6654

5061

U+9038

35251354454 撇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撇、竖弯钩、点、点、横折折撇、捺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基本解释

跑,逃跑,逃~。奔~。

散失。~散。~史。~事。~闻。

安闲,安乐。安~。~乐(安乐)。以~待劳。闲情~致。

超过一般。超~。~兴( xìng )(超逸豪放的兴致)。~趣。~致。~品(超脱绝俗的艺术品)。~珠(特异的珍珠,喻人的品德)。

隐遁。~士(隐居之士)。~民(a.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;b.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,亦作“佚民”)。

放任,不受拘束。~荡。飘~。骄奢淫~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会意。从辵( chuò )兔。兔子善于奔逃。本义:逃跑。

2.同本义。

,失也。从辵兔,兔谩訑善逃也。 《说文》随侯 《左传 · 桓公八年》。注:“逸,逃也。”不能止。 《国语 · 晋语五》。注:“逸,奔也。”取之以逃于褒。 《国语 · 郑语》。注:“逸,亡也。”无教欲有邦。 《书 · 皋陶谟》见一赤兔,每搏辄 《北史》

逸犯(逃犯);逸亡(逃亡);逸窜(逃窜);逸盗(在逃的盗匪);逸禽(逃逸之鸟);逸马(奔逃的马);逸匪(指在逃的匪徒);逸飞(指漏网的鸟);逸逃(逃亡)

escape;

3.奔跑。

不能止。 《左传 · 成公二年》,奔也。 《玉篇》出于窦中,马退而却。 《韩非子 · 外储说右下》道左。 唐 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逸踊(犹奔跑);逸尘(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);逸骑(奔跑的马);逸骏(善奔驰的马);逸驰(犹奔驰);逸象(奔走的象);逸兔(奔走的兔);逸走(奔跑)

gallop;

4.超越。

亮少有群之才。 《三国志 · 诸葛亮传》

逸才(超人的才智);逸足(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);逸伦(超越同辈);逸德(马有超群的禀性);逸艺(高超的技艺);逸侪(超过同辈);逸操(高洁的情操);逸品(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);逸珠(稀世难求的珍珠。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);逸格(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)

excel;

5.释放;从约束、禁闭、奴役下释放出来。

楚囚。 《左传》

逸水(犹洪水)

release;

6.隐逸,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。

兴灭国,继绝世,举民,天下之民归心焉。 《论语》

逸士(隐居山林的读书人);逸妻(遁世隐士的妻子);逸迹(犹遁迹。指隐居);逸彦(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);逸叟(遁世隐居的老人);逸伏(犹隐伏)

retire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;

7.散失,亡失。

然则夏后、 周公之典矣。 柳宗元《时令论上》

逸诗;逸简(散失的简册);逸编(散失的篇章);逸记(散失的记载);逸品(指散失的物品);逸言(散失之言);逸句(散失的文句);逸失(散失;失落)

be loose;

形容词

1.闲适;安乐。

民莫不 《诗 · 小雅 · 十月之交》笺:“逸,逸豫也。”而又不自安恬 《国语 · 吴语》。注:“逸,乐也。”为之者劳,居之者 张衡《东京赋》国治身 《吕氏春秋 · 察贤》。注:“逸,不劳也。”足以身煖骸而矣。 《吕氏春秋 · 重己》身安乐。 《史记 · 货殖列传》而能劳。 宋 · 苏轼《教战守》无穷致。 明 · 李渔《闲情偶寄 · 种植部》恶劳。 清 · 黄宗羲《原君》

逸豫(安乐);逸境(安乐闲适的境地)

leisurely;

2.疾速。

良骏足。 《文选 · 傅奕 · 舞赋》。注:“逸,疾也。”朔阳骇于扶桑之津。 《文选 · 木华 · 海赋》。注;“言出疾也。”夫子奔绝尘。 《庄子 · 田子方》良骏足,跄捍凌越。 《老残游记》逸骇(迅疾升起);逸翮(指疾飞的鸟)

quick;

3.放纵;荒淫。

夫婿乐 唐 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逸党(荒淫放荡的一伙人);逸遨(放纵遨游);逸游(放纵游乐);逸志(纵欲放荡之志);逸声(淫声)

dissolute;

4.美丽 。

逸女(美女);逸丽(犹美丽);逸艳(犹美丽);逸辞(美丽的词藻)

beautiful;

国语辞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1.逃亡、逃跑。

《说文解字 · 兔部》:“逸,失也,兔谩𫍙善逃也。”《左传 · 桓公八年》:“随师败绩,随侯逸。”《北史 · 卷六 · 齐高祖神武帝本纪》:“见一赤兔,每搏辄逸。”

2.奔跑。

《国语 · 晋语五》:“马逸不能止,三军从之。”三国吴 · 韦昭 · 注:“逸,奔也。”

3.散失。

《书经 · 胤征》:“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。”

4.释放。

《左传 · 成公十六年》:“明日复战,乃逸楚囚。”

1.放荡的。

《战国策 · 楚策四》:“专淫逸侈靡,不顾国政,郢都必危矣。”

2.隐逸的。

《汉书 · 卷一〇 · 成帝纪》:“故官无废事,下无逸民。”

逸老。

3.超群的、超绝的。

《老残游记 · 第一〇回》:“六七八段,间以曼衍,愈转愈清,其调愈逸。”

逸才。

4.快速的。

《后汉书 · 卷五二 · 崔骃传》:“故英人乘斯时也,犹逸禽之赴深林。”

5.舒适、安乐。

《诗经 · 小雅 · 十月之交》:“民莫不逸,我独不敢休。”

1.隐士。

《北史 · 卷三一 · 高允传》:“帝乃虚求,搜贤采逸,岩隐投竿,异人并出。 ”唐 · 李白《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》:“朝来果是沧洲逸,酤酒提盘饭霜栗。”

2.过失。

《书经 · 盘庚上》:“予亦拙谋,作乃逸。”汉 · 孔安国 · 传:“逸,过也。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1.散失。也作“佚”、“軼”。

散逸、亡逸、逸文、逸书。

2.放纵;放荡。也作“佚”。

骄奢淫逸。

3.逃脱;奔跑。

逃逸、奔逸。

4.脱俗;超过。

超逸、逸才、逸群绝伦。

5.舒适;安乐。

安逸、闲情逸致、一劳永逸、以逸待劳。

6.《书》隐匿;隐退。也作“佚”。

隐逸、逸民。

7.姓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flee, escape, break loose
  • entgehen, entkommen
  • repos, loisir, s'enfuir, exceller, surpasser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辵部 )

古文: 𤖍

廣韻》:夷質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弋質切,𡘋音佚。廣韻》:失也、過也。書・盤庚》:予亦拙謀作乃逸。【註】過失也。

又,《廣韻》:奔也、縱也。左傳・成二年》:馬逸不能止。又,〈成十六年〉:乃逸楚囚。【註】縱之也。

又,《正韻》:隱也、遁也。論語》:舉逸民。

又,逸逸,往來次第也。詩・小雅》:舉醻逸逸。

又,《韻會》:通作佚。孟子》:遺佚而不怨。

又,與軼通。史記・管晏傳》:贊論其軼事。

注解

〔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

〔逸〕字拼音是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兔,五行属

〔逸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辵( chuò )兔。兔子善于奔逃。本义是逃跑。

〔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ì] ⑴ 跑,逃跑,逃~。奔~。⑵ 散失⑶ 安闲,安乐⑷ 超过一般⑸ 隐遁⑹ 放任,不受拘束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上反切夷質切頁碼328頁,第2

異體𨓜

逸失也。从辵、兔。兔謾訑善逃也。

附注段玉裁注:「會意。……兔善逃,故从兔辵。猶隹善飛,故奪从手持隹而失之。皆亡逸之意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九反切移七反頁碼805頁,第2行,第1

逸失也。從辵、兔。兔謾訑,善逃失也。

鍇注臣鍇曰:「會意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上反切夷質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1888頁,第2許惟賢825頁,第2

逸失也。

段注此以曡韵爲訓。亡逸者,本義也。引伸之爲逸游,爲暇逸。

从辵兔。

段注會意。夷質切。十二部。

兔謾訑善逃也。

段注說从辵兔之意。謾,訑皆欺也。謾音蠻。訑《言部》作詑。音大和切。兔善逃,故从兔辵。猶隹善飛,故奪从手持隹而失之。皆亡逸之意。

白话解释

逸,失踪。字形采用“辵、兔”会义。野兔会在危急时刻装假蒙人,善于逃跑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從止、從(「」形或省其下半),從「」為義符,表示被拘執;從「止」也是義符,表示用腳行動。全字會被拘執的奴隸以腳逃走,即「逃逸」之意。金文從辵、從兔,會兔子逃逸之意。「逸」字二體,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