狢
意思解释
外语翻译
- animal nam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曷各切,音涸。《玉篇》:狐狢。《廣韻》本作貈,亦作貉,《集韻》亦作𧲦、𧴘。詳豸部貈、貉二字註。《穆天子傳》:白狐、元狢。
注解
〔狢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犬部。
〔狢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hé、mò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犭、各。
〔狢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é] ⑴ 同“貉”。《玉篇•犬部》:“狢,狐狢。”《廣韻•鐸韻》:“狢”,同“貉”,《穆天子傳》卷一:“於是得白狐、玄狢焉,以祭於河宗。”㈡ [mò] ⑴ 同“貊(貉)”。古时对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的称呼。《篇海類編•鳥獸類•犬部》:“狢,音陌。《史記•天官書》:‘胡、狢、月氏。’"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莫白切頁碼第318頁,第4字續丁孫
貉
北方豸穜。从豸各聲。孔子曰:「貉之爲言惡也。」
附注按:段注本作「北方貉,豸穜也」,注云:「各本奪貉字,今補。」又「貈」字下段注云:「今字乃皆假貉為貈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八反切沒白反頁碼第787頁,第6行,第1字述
北方豸種。從豸各聲。孔子曰:「貉之爲言惡也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古音鶴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莫白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831頁,第3字許惟賢第800頁,第5字
北方貉。
段注各本奪貉字。今補。此與西方羌从羊,北方狄从犬,南方蠻从虫,東南閩越从虫,東方夷从大,參合觀之。鄭司農云:北方曰貉,曰狄。《周禮》大甸。獵祭表貉。注云:貉讀爲十百之百。
豸穜也。从豸。
段注長脊獸之穜也。故从豸。
各聲。
段注莫白切。古音在五部。下各切。俗作貊。
孔子曰:貉之言貉貉惡也。
段注七字一句。各本作貉之爲言惡也。今依尚書音義、《五經文字》正。尚書音義作貊貊。淺人所改耳。貉與惡㬪韵。貉貉,惡皃。貂貉二篆各本在犴篆之後。貆貍篆之前。今以《虫部》之蠻閩,次於以虫爲象之末。《犬部》之狄,次於犬末。《羊部》之羌,次於羊末。《人部》之僥,次於人末。《大部》夷字,次於大末。依類求之。移易次此。必有合乎古本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