玪
意思解释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古函切;《集韻》:居咸切,𡘋音緘。《說文》:玪𤨙,石之次玉者。《玉篇》米石山有玪珩琪,《集韻》或作瑊。
又,《集韻》:其淹切,音箝 —— 玉名。
又,《集韻》:魚音切,音吟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《集韻》:琳,古作玪。註詳八畫。
注解
〔玪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玉部。
〔玪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ín、jiān、qián、yí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⺩、今。
〔玪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ān] ⑴ 〔~𤨙〕同“瑊玏”,似玉的美石。《説文•玉部》:“玪,玪𤨙,石之次玉者。”㈡ [qián] ⑴ 〔~𤧜〕一种美玉。《集韻•鹽韻》:“玪,玉名。”㈢ [yín] ⑴ 玉名。《集韻•侵韻》:“玪,玉名。”㈣ [lín] ⑴ 同“琳”。美玉。《集韻•侵韻》:“琳,《説文》:‘美玉也。’古作玪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古函切頁碼第9頁,第23字續丁孫
玪
玪𤨙,石之次玉者。从玉今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古林反頁碼第51頁,第3行,第1字述
玪𤨙,石之次玉者。從玉今聲。
鍇注臣鍇按: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曰:「玪𤨙武夫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古函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63頁,第2字許惟賢第26頁,第6字
玪𤨙,
段注逗。
石之次玉者。
段注鄭本尚書。璆玪琅玕。鄭注。璆,美玉。玪,美石。《子虛賦》。瑊玏玄厲。張揖曰:瑊玏,石之次玉者。《中山經》。葛山其下多瑊石。郭傳。瑊玏,石似玉。《廣雅》。瑊玏,石次玉也。按玪瑊同字。𤨙玏同字。玪𤨙合二字爲石名。亦有單言玪者。如尚書,《中山經》及《穆天子傳》是。
从王。今聲。
段注古函切。古音在七部。廣韻瑊音箴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