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語的意思解释

言部14画左右结构U+8A9E

言部

14画

7画

左右结构

YGKG

YRMMR

SBXJ

01661

U+8A9E

41112511251251 点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基本解释

話。~言。漢~。英~。~錄。~匯。~重心長。

指“諺語”或“古語”:~云: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。

代替語言的動作。手~。旗~。

說。細~。低~。

详细解释

1.形聲。从言,吾聲。本義:談論;議論;辯論。

2.同本義。

,論也。 《說文》於時 《詩 · 大雅 · 公劉》。傳:“論難曰語。”旦日,卒中往往 《史記》子不:怪、力、亂、神。 《論語 · 述而》夏蟲不可以於冰者,篤於時也。 《莊子 · 秋水》

語怪(談論怪物);語冰(談論冰);語議(言談議論)

discuss; talk about; comment; argue; debate;

3.交談,說話。

,言也。 《廣雅》使能也。 《禮記 · 文王世子》。注:“語,言也。”既歌而語。可與晤 《詩 · 陳風 · 東門之池》卒獲。 《詩 · 小雅 · 楚茨》爾將可與大理矣。 《莊子 · 秋水》旦日,卒中往往,皆指目陳勝。 《史記 · 陳涉世家》食不,寢不言。 《論語 · 鄉黨》乃向西北奮頭,喃喃細 《北史》

語澀(說話艱難,不流利);語薄言輕(語言輕薄;說話輕佻,不穩重);語吐珠璣(說話、語言像珠璣般優美);語不間歇;語冰(比喻人的識量受到時、地所拘束,見識不廣);語語(語其所當語。即說所該說的話)

speak; say; talk;

4.鳥獸蟲類鳴叫。

君裙香暖金泥鳳,畫樑燕驚殘夢。 前蜀 · 牛嶠《菩薩蠻》

語風(在風中鳴叫);語燕(會說話的燕子);語鳥(會說話的鳥);語關關(形容鳥兒鳴叫之聲)

cry; chirp; roar;

名词

1.說的話。

張勝聞之,恐前發。 《漢書 · 李廣蘇建傳》曰:“脣亡則齒寒。” 《穀梁傳 · 僖公二年》齊君之偷。 《左傳 · 文公十七年》

語體詩(用口語寫的詩);語話(話語;言語);土語(土話);評語(評論的話)

spoken language; word;

2.特指諺語、古語或成語 。

語例(用語的慣例);口頭語;熟語;韻語;妙語;俚語;豪語

idiom; set phrase; proverb; saying;

3.詞語。

爲人性僻躭佳句,不驚人死不休。 唐 · 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》

語驚四座;語泄(密語外泄);語義(也稱詞義。指詞語的意義);語妙天下(言語精妙,無人可及)

word;

4.語言。

有楚大夫於此,欲其子之 齊也。 《孟子 · 滕文公下》

語支(語言學。依譜系分類法分出的比語族小的語言系統);語言文字(語言學與文字學的合稱);語簡意賅(語言簡練,意思完備);語學(研究言語、文字的性質及用法的學問)

language;

5.用以示意的動作或信號 。

目語;手語;燈語

signal;

6.語法學科用來表示句子成人的術語 。

主語;謂語;賓語、表語、狀語

term used in analysis of sentences;

7.另見 yù。

基本解释

告訴。不以~人。

详细解释

1.告訴,使知道。

之故,且告之悔。 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女。 《論語 · 陽貨》若引其許,若至,人。 《三國志 · 方使傳》妻曰:“爲王作劍,三年乃成…往必殺我。” 晉 · 幹寶《搜神記》貧者於富者曰… 清 · 彭端淑《爲學一首示子侄》

語言(告訴);語其友;不[可]以語人

inform; tell;

2.另見 yǔ。

国语辞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1.说话、谈论、议论。

《论语 · 述而》:“子不语:怪、力、乱、神。”南朝宋 ·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· 文学》:“去后看庄、老,更与王语,便足相抗衡。”

不言不语、默默不语。

2.虫鸟野兽鸣叫。

唐 · 韦庄《应天长 · 绿槐阴里黄莺语》词:“绿槐阴里黄莺语,深院无人春昼午。”宋 · 范成大《蛩》诗:“壁下秋虫语,一蛩鸣独雄。”

1.用口头表达的话。

唐 · 岑参《逢入京使》诗:“马上相逢无纸笔,凭君传语报平安。”

语言、语无伦次。

2.诗词文章中的字句。

唐 · 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诗: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《宋史 · 卷二六三 · 李穆传》:“十岁为诗,往往有警语。”

3.特指古语、谚语、俗语等。

《谷梁传 · 僖公二年》:“语曰:‘唇亡则齿寒。’”《商君书 · 更法》:“语曰:‘愚者暗于成事,知者见于未萌。’”

4.传达思想或讯息的动作或信号。

南朝梁 · 刘孝威《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》诗:“窗疏眉语度,纱轻眼笑来。”

手语、旗语。

5.虫鸟等的鸣叫声。

《后汉书 · 卷八六 · 南蛮西南夷传 · 西南夷传》:“及其化行,则缓耳雕脚之伦,兽居鸟语之类,莫不举种尽落。”

蝉语。

详细解释

告诉。

《论语 · 阳货》:“居,吾语女。”《晋书 · 卷六六 · 陶侃传》:“常语人曰:‘大禹圣者,乃惜寸阴;至于众人,当惜分阴。’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1.说话;谈论。

低语、细语、絮语、默默不语。

2.说的话;话语。

豪言壮语、千言万语。

3.语言。

语系、外语、语法。

4.代替语言用于示意的手势或信号。

手语、灯语、旗语、哑语。

5.指诗文或谈话中的词、短语或句子。

语病、一语道破、语不惊人死不休。

6.比喻鸟、虫等鸣叫。

莺啼燕语、鸟语花香。

7.《书》特指俗语、谚语、成语或古书中的话。」(《谷梁传‧僖公二年》)。

语曰:唇亡则齿寒。

8.姓。

详细解释

《书》告诉。

吾语女(我告诉你)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language, words; saying, expression
  • Sprache (S)
  • dire à, langue, langage, parler, dire, contexte (d'une phrase ou d'un texte)​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 )

唐韻》:魚舉切;《集韻》:偶舉切;《韻會》:魚許切;《正韻》:偶許切,𡘋魚上聲。說文》:論也。【徐曰】論難曰語。語者,午也,言交午也。吾言爲語,吾,語辭也;言者,直言;語者,相應答。釋名》:敘也,敘己所欲說也。易・頤卦》:君子以愼言語,節飮食。詩・大雅》:于時言言,于時語語。【疏】直言曰言,謂一人自言;答難曰語,謂二人相對。禮・雜記》:三年之喪,言而不語。【註】言,自言己事也;語,爲人論說也。家語》:孔子之郯,遭程子于塗,傾蓋而語終日。

又,國名。別國洞冥記》:勒畢國人,長三寸,有翼,善言語戲笑,因名善語國。

又,《廣韻》:牛倨切;《集韻》:牛據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魚據切,𡘋魚去聲。廣韻》:吿也。增韻》:以言吿人也。左傳・隱元年》:公語之故。論語》:居,吾語女。

又,敎戒也。〈魯語〉:主亦有以語肥也。

又,地名。前漢・閩粵王傳》:錢唐榬終古斬徇北將軍,爲語兒侯。【孟康註】語兒,越中地也,今吳南亭是。師古曰:語,或作篽、籞。

注解

〔語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

〔語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yǔ、y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吾

〔語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言,吾聲。本义是談論;議論;辯論。

〔語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ǔ] ⑴ 話⑵ 指“諺語”或“古語”:~云: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。⑶ 代替語言的動作⑷ 說 [yù] ⑴ 告訴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魚舉切頁碼69頁,第3

語論也。从言吾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疑舉反頁碼194頁,第1行,第1

語論也。從言吾聲。

鍇注臣鍇按:《詩》曰:「于時語語。」論難曰語也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魚舉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56頁,第3許惟賢160頁,第4

語論也。

段注此卽毛鄭說也。語者,禦也。如毛說。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。如鄭說。與人相荅問辯難謂之語。

从言。吾聲。

段注魚舉切。五部。

白话解释

语,辩论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吾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金文第一例,從言、聲,是五字的複體;第二例從言、聲,即吾字。自戰國文字至楷書,都是從言、吾聲。由於言之音變,後世就取和它音近的吾字,以為聲符,而此聲符只表音讀,並不示義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