爟火
拼音guàn huǒ
注音ㄍㄨㄢˋ ㄏㄨㄛˇ
繁体爟火
词语解释
爟火[ guàn huǒ ]
⒈ 古代谓祓除不祥的火。
⒉ 祭祀时所举的火。
⒊ 泛指炬火。
⒋ 古时报告敌情所举的烽火。
引证解释
⒈ 古代谓祓除不祥的火。
引《吕氏春秋·赞能》:“管夷吾 至 齐,桓公 使人以朝车迎之,祓以爟火,衅以牺豭。”
高诱 注:“火者,所以祓除其不祥。置火于桔皋,烛以照之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洗之以汤沐,祓之以爟火。”
⒉ 祭祀时所举的火。
引南朝 宋 颜延之 《飨神歌》:“田烛置,爟火通。”
一本作“权火”。 宋 苏轼 《郊祀奏议》:“当郊之岁,以夏至祀地祗於方泽,上不亲郊而通爟火,天子於禁中望祀。”
⒊ 泛指炬火。
引明 梅鼎祚 《玉合记·宸游》:“缕鲸飞,影蛾照。金波丽,爟火烧。”
章炳麟 《四惑论》:“且夫白日舒光,爟火发热,亦其现象则然。”
⒋ 古时报告敌情所举的烽火。
引南朝 梁 江淹 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锋车北軼,爟火南盛, 太祖 时乘,爰兹发迹。”
北周 庾信 《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》:“匈奴 突於 武川,爟火通於 灞上。”
唐 刘禹锡 《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》:“爟火入 咸阳,詔徵神武师。”
国语辞典
爟火[ guàn huǒ ]
⒈ 为拔除不祥所设置的火。
⒉ 侦候敌人的烽火。
引北周·庾信〈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〉:「匈奴突于武川,爟火通于灞上。」
⒊ 祭祀时照耀祭祀场所的火。
同音词
相关词语
- guì què桂阙
- gòng lù贡禄
- gū yǔ孤屿
- guàn shí贯石
- gào cí告辞
- guǎng tián hóng yì广田弘毅
- gé zī嗝吱
- guǎng pǔ广谱
- guǐ gōng shí鬼功石
- gān xīn zhī fèi甘馨之费
- gòu xiào诟笑
- gài jiàn概见
- guǐ tè诡特
- gū luán孤鸾
- gēng yíng更嬴
- guān yīn jú观音菊
- gǎn rén感人
- guāng dí光觌
- gāo jì高髻
- guān rén官人
- gǒng shǒu chuí cháng拱手垂裳
- gǔ fū鼓跗
- guā yǎn刮眼
- guà bì挂壁
- gòu lí遘罹
- gǎn kǎo赶考
- gāo zhòu高胄
- gù shǒu固守
- guāng huǎng huǎng光晃晃
- gāo dù jiǎo高度角
- gāo hào tóng高号铜
- gōng zuò liáng工作量
- guān shì观事
- gé yǎn格眼
- guī nì规匿
- gé lǚ革履
- guān dú观读
- gài duó丐夺
- gū tū蓇葖
- gǔn léi滚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