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刀笔[ dāo bǐ ]
⒈ 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,用刀子刮去错字,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,后多指写状子的事。多用作贬义。
例临汪王欲得刀笔,为书谢上。——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
长于刀笔。
刀笔吏。
英writing of indictments; pettifoggery;
引证解释
⒈ 古代书写工具。古时书写于竹简,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。
引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临江王 欲得刀笔为书谢上,而 都 禁吏弗与。”
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酒未行,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謁欲贺,其餘不知书者起请之。”
李贤 注:“古者记事书於简册,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,故曰刀笔。”
南朝 梁元帝 《<金楼子>序》:“杜元凯 言,德者非所企及,立言或可庶几。故户牖悬刀笔,而有述作之志矣。”
清 沉涛 《交翠轩笔记》卷一:“古人刀以书竹简,笔以书縑帛,刀笔自是二物。”
⒉ 借指文章。
引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:“夫説贵抚会,弛张相随,不专缓颊,亦在刀笔。”
唐 罗隐 《蝶》诗:“汉王 刀笔精,写尔逼天生。”
⒊ 指法律案牍。
引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高 固内官之廝役也,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,管事二十餘年。”
《南史·循吏传序》:“明帝 自在布衣,达于吏事,及居宸扆,专务刀笔,未尝枉法申恩,守宰由斯而震。”
宋 陆游 《放翁自赞》之四:“进无以显於时,退不能隐於酒,事刀笔不如小吏,把锄犁不如健妇。”
⒋ 见“刀笔吏”。
⒌ 指诉讼文字。
引明 沉鲸 《双珠记·协谋诬讼》:“吾刀笔山可頽,倾人家命如覆杯。”
清 程趾祥 《此中人语·果报》:“讼师 杨 某……阴谋诡计。刀笔多锋。”
鲁迅 《<三闲集>序言》:“我以为无产阶级是不会有这样锻炼周纳法的,他们没有学过‘刀笔’。”
⒍ 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。
引宋 王安石 《次韵和中甫兄春日有感》:“淮 蝗蔽天农久饿, 越 卒围城盗少逸。至尊深拱罢《簫韶》,元老相看进刀笔。”
宋 苏轼 《送表弟程六知楚州》诗:“子方得郡古 山阳,老手生风谢刀笔。我正含毫紫微阁,病眼昏花困书檄。”
宋 杨亿 著有《内外制刀笔》,《文献通考·经籍六一》题为《杨文公刀笔》十卷。 宋 陈振孙 《直斋书录解题·别集类中》:“《中山刀笔集》三卷。翰林学士 大名 刘筠 子仪 撰,皆四六应用之文。”
⒎ 指尺牍。
引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二》:“黄山谷 名其尺牘曰刀笔,已非本义。”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·别集类存目一》:“《山谷刀笔》二十卷。 庭坚 全集已著録,此乃所著尺牘也。”
国语辞典
刀笔[ dāo bǐ ]
⒈ 古代书写工具,用竹木代纸,用笔记事,用刀削误。
引《史记·卷一二二·酷吏传·郅都传》:「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,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,而都禁吏不予。」
⒉ 刀笔吏的简称。参见「刀笔吏」条。
引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「司空马曰:臣少为秦刀笔,以官长而守。」
相关词语
- dào guà zǐ倒挂子
- dàn è瘅恶
- dǐng xiāng qǐng yuàn顶香请愿
- diān miǎn gōng lù滇缅公路
- dòng xī动息
- dài hái代还
- dà bāo gān大包干
- dà xīn大昕
- dǔ xìng笃性
- dà yú大雩
- diāo tóng雕桐
- dì jī帝姬
- diǎn cái典裁
- dí shuǐ狄水
- dé sù德素
- diǎn xué点穴
- dàn màn bù jīng诞谩不经
- dāi sì mù jī呆似木鸡
- dēng chóng jùn liáng登崇俊良
- dì sān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
- dì xiá地峡
- dàn yuān huò hù蟺蜎蠖濩
- diào fù吊赙
- dān zhě丹赭
- dāng qián jué yì当前决意
- dòu chóng yú míng豆重榆瞑
- dǎo chí gàn gē倒持干戈
- dāng miàn luó,duì miàn gǔ当面锣,对面鼓
- diǎn tāng点汤
- dài jì代济
- dān fèng丹凤
- dǎo qì倒气
- duó lǐ夺礼
- diào yǎng掉瀁
- dà gù大故
- duó wǔ铎舞
- dì xián帝闲
- dì sān chǎn yè第三产业
- diān tóu bǒ nǎo颠头簸脑
- dān dèng zǐ单凳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