驳议
拼音bó yì
注音ㄅㄛˊ 一ˋ
繁体駁議
词语解释
驳议[ bó yì ]
⒈ 对别人主张、建议进行辩驳(多指书面的)
英correct;
⒉ 驳斥别人时提出的意见(多指书面的)
例祖冲之勇敢地进行了辩论,写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驳议,指《辩戴法兴难新历》
⒊ 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,多指在书中驳斥别人的意见。如:柳宗元的《驳复仇议》
引证解释
⒈ 亦作“駮议”。
⒉ 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。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。
引汉 蔡邕 《独断》卷上:“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,一曰章,二曰奏,三曰表,四曰驳议……其有疑事,公卿百官会议,若臺阁有所正处,而独执异议者,曰驳议。驳议曰: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,下言臣愚戇议异。”
《后汉书·应劭传》:“又集駮议三十篇,以类相从,凡八十二事。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议对》:“迄至 有汉,始立驳议……夫驳议偏辨,各执异见;对策揄扬,大明治道。”
宋 文莹 《玉壶清话》卷三:“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,遂寝其行。”
姚华 《论文后编·目录上》:“汉 定礼仪,书亦四品:章有谢恩,奏以按劾,表以陈情,议以执异。别有谢恩,有封事,有让表,有驳议。”
⒊ 犹异议。
引叶圣陶 《多收了三五斗》:“‘到 范墓 去粜没有好处’,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。”
国语辞典
驳议[ bó yì ]
⒈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,称为「驳议」。也作「駮议」。
引《东观汉记·卷一七·宋均传》:「数纳策谋,每驳议,未尝不合上意。」
《后汉书·卷四三·朱晖传》:「国家乐闻驳议,黄发无愆,诏书过耳,何故自系?」
相关词语
- bīng jìng冰竞
- bǐ cái笔才
- bǎi shì摆饰
- běn fǎ本法
- bǎi fū xióng百夫雄
- běi shān北山
- bèi ān qián备安钱
- bǎo chuāng zì xuǎn宝窗自选
- bù fǎ gǔ bù xiū jīn不法古不修今
- bàn lù fū qī半路夫妻
- bì nì嬖昵
- bái jiǎo白角
- bǔ suì卜岁
- biàn yǔ遍宇
- bó pó伯婆
- bān cáo班曹
- bù màn bù zhī不蔓不支
-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
- bǎi zhōu zhī jié柏舟之节
- bǎn yǐn阪尹
- bì zhào碧照
- bāo ké qiāng剥殻枪
- bù gēn chí lùn不根持论
- bǎi mèi百媚
- bīng xī冰溪
- bèi cháng jiān kǔ备尝艰苦
- bīng chuān xué冰川学
- bǐ tè比特
- bù chǐ不齿
- bài guān xiǎo shuō稗官小说
- bēi shé huàn yǐng杯蛇幻影
- bì chéng cōng避乘骢
- biàn ān徧安
- bái lù bì白鹿币
- bái shí xiān shēng白石先生
- bó bái襮白
- bù lǎo shào不老少
- bāo zhuāng包装
- bō nà波那
- bēi tòng yù jué悲痛欲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