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
拼音shàng shū
注音ㄕㄤˋ ㄕㄨ
繁体尚書
词语解释
尚书[ shàng shū ]
⒈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。“尚”即“上”,《尚书》意即上古之书。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,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,如《尧典》、《皋陶谟》、《禹贡》等。西汉初存二十八篇,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,即《今文尚书》。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《古文尚书》,已佚。东晋梅赜(一作梅颐、枚颐)又伪造《古文尚书》。后来《十三经》中的通行本,即《今文尚书》与梅氏伪书的合编,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,至清渐成定论。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,如《盘庚》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、《禹贡》记述战国时黄河、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。
英Shang Shu;
尚书[ shàng shū ]
⒈ 中国古代官名。执掌文书奏章。作为官名,始置于战国时,或称“掌书”。秦为少府属官,汉武帝提高皇权,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,地位逐渐重要。后各朝均有设置,清代相沿不改。
例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。——三国蜀·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英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;
⒉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。
例兵部尚书。
英minister (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);
引证解释
⒈ 官名。始置于 战国 时,或称掌书,尚即执掌之义。 秦 为少府属官, 汉武帝 提高皇权,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,掌管文书奏章,地位逐渐重要。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,开始分曹办事。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,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。 魏 晋 以后,尚书事务益繁。 隋 代始分六部,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。从 隋 唐 开始,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,尚书省即其中之一,职权益重。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,行政全归尚书省。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,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。 明 初犹沿此制,其后废去中书省,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,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, 清 代相沿不改。
国语辞典
尚书[ shàng shū ]
⒈ 《书经》的别名。参见「书经」条。
⒉ 职官名。秦置,隶属少府,掌殿内文书。汉成帝时设尚书员,掌群臣奏章。隋、唐设 尚书省,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。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,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。清末并六部,改尚书为大臣。
英语same as 書經|书经[Shu1 jing1] Book of History, high official, government minister
德语Gesandte (S)
法语haut fonctionnaire, ministre du gouvernement
相关词语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- sǎ xiù洒绣
- shī cè失策
- shuāng lín霜林
- shì wǔ士伍
- shì wěi世伪
- shū huǎn舒缓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
- shí xiàng识相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ī huà司化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ǒng jiàn竦健
- shēng cái生材
- shū miǎo殊邈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hí xián时贤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ēn tǎo申讨
- shù jí束棘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ì yuán四垣
- sī xì私系
- sūn sūn孙孙
- shī miù失谬
- shí shú识熟
- shì yǒu势友
- shū máng输芒
- shōu shā收煞
- shān méi山眉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hěng yuē省约
- shēng qì升气
- suì wēi遂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