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策
拼音zhì cè
注音ㄓˋ ㄘㄜˋ
繁体制策
词语解释
制策[ zhì cè ]
⒈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(竹简)以问臣下,称为“制策”。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,各“受策察问,咸以书对”,董仲舒、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。见《汉书·武帝纪》。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,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。
引证解释
⒈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(竹简)以问臣下,称为“制策”。 汉武帝 元光 元年诏贤良,各“受策察问,咸以书对”, 董仲舒、公孙弘 等都先后对策。见《汉书·武帝纪》。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,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。
引唐 刘肃 《大唐新语·举贤》:“张柬之 进士擢第为 清源 丞,年且七十餘, 永昌 初,勉復应制策。”
宋 苏轼 《策别七》:“国家取人,有制策,有进士,有明经,有词科,有任子,有府史杂流。”
《宋史·苏轼传》:“軾 始具草,文义粲然。復对制策,入三等。”
国语辞典
制策[ zhì cè ]
⒈ 一种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。汉代试士,由主考官发策以问,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,称为「对策」。而由天子亲自出题的称为「制策」。
引《宋史·卷三三八·苏轼传》:「轼始具草,文义粲然。复对制策,入三等。」
相关词语
- zhēng yī kǒu qì争一口气
- zhuō sè拙涩
- zhì wén制文
- zuì háo醉毫
- zhèng zhī正支
- zǎo shù澡潄
- zhī jìn néng suǒ知尽能索
- zǔ zǔ sūn sūn祖祖孙孙
- zhā zǐ查滓
- zuǒ xíng左行
- zǐ mèi huā姊妹花
- zào yáo shēng fēi造谣生非
-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这山望着那山高
- zuò dà作大
- zhuì zhào缀兆
- zhòu niǎo噣鸟
- zhǎng zhí掌执
- zài jī再朞
- zī huàn资宦
- zhēn shuǎng贞爽
- zhàn róng战容
- zhēn shén甄神
- zōng gōng宗工
- zhī zhí祗直
- zhí yán zhèng jiàn直言正谏
- zhōng zhí钟值
- zhì zé治择
- zhà yá炸牙
- zì shì自释
- zhòng xīng huán jí众星环极
- zuò fǎn作反
- zhēn zhì贞质
- zhōng wài hé zī jīng yíng qǐ y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
- zāo gāo糟糕
- zhān zhūn邅迍
- zhōng xiāo wǔ中宵舞
- zhōng líng忠灵
- zǐ wài xiàn紫外线
- zòu míng奏明
- zhé jiǎn折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