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术
拼音sān shù
注音ㄙㄢ ㄕㄨˋ
繁体三術
词语解释
三术[ sān shù ]
⒈ 三条途径;三种方法或策略。(1)指兼并别国之三术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凡兼人者有三术:有以德兼人者,有以力兼人者,有以富兼人者。”(2)谓灭国三术。《谷梁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灭国有三术:中国谨日,卑国月,夷狄不日。”范宁注:“卑国谓附庸之属。襄六年传曰:中国日,卑国月,夷狄时,此谓三术。”(3)指人主治国三术。《管子·任法》:“故主有三术。夫爱人不私赏也,恶人不私罚也,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,上主也。爱人而私赏之,恶人而私罚之,倍大臣,离左右,专以其心断者,中主也。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,有所恶而为私罚之,倍其公法,损其正心,专听其大臣者,危主也。”(4)指帝道、王道、霸道。《文选·班固〈答宾戏〉》:“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,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。”李周翰注:“三术,谓帝道、王道、霸道。”一说,指王道、霸道、富国强兵之道。
⒉ 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。”颜师古注:“应劭曰:'王、霸、富国强兵为三术也。'王,一也;霸,二也;富国强兵,三也。”(5)谓行仁义之三道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昔有昆弟三人,游齐鲁之间,同师而学,进仁义之道而归。其父曰:'仁义之道若何?'伯曰:'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。'仲曰:'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。'叔曰:'仁义使我身名并全。'彼三术相反,而同出于儒。”(6)进忠言之三术。汉荀悦《申鉴·杂言上》:“进忠言有三术:一曰防,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谓之防,发而止之谓之救,行而责之谓之戒。”
⒊ 三种特长。
引证解释
⒈ 三条途径;三种方法或策略。(1)指兼并别国之三术。
引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凡兼人者有三术:有以德兼人者,有以力兼人者,有以富兼人者。”
(2)谓灭国三术。 《穀梁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灭国有三术:中国谨日,卑国月,夷狄不日。”
范宁 注:“卑国谓附庸之属。 襄 六年传曰:中国日,卑国月,夷狄时,此谓三术。”
(3)指人主治国三术。 《管子·任法》:“故主有三术。夫爱人不私赏也,恶人不私罚也,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,上主也。爱人而私赏之,恶人而私罚之,倍大臣,离左右,专以其心断者,中主也。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,有所恶而为私罚之,倍其公法,损其正心,专听其大臣者,危主也。”
(4)指帝道、王道、霸道。 《文选·班固〈答宾戏〉》:“商鞅 挟三术以钻 孝公,李斯 奋时务而要 始皇。”
李周翰 注:“三术,谓帝道、王道、霸道。”
一说,指王道、霸道、富国强兵之道。 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商鞅 挟三术以钻 孝公。”
颜师古 注:“应劭 曰:‘王、霸、富国强兵为三术也。’王,一也;霸,二也;富国强兵,三也。”
(5)谓行仁义之三道。 《列子·说符》:“昔有昆弟三人,游 齐 鲁 之间,同师而学,进仁义之道而归。其父曰:‘仁义之道若何?’伯曰:‘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。’仲曰:‘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。’叔曰:‘仁义使我身名并全。’彼三术相反,而同出於儒。”
(6)进忠言之三术。 汉 荀悦 《申鉴·杂言上》:“进忠言有三术:一曰防,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谓之防,发而止之谓之救,行而责之谓之戒。”
⒉ 三种特长。
引《梁书·王瞻传》:“高祖 每称 瞻 有三术:射、棊、酒也。”
相关词语
- shì wěi世伪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ěng yuē省约
- shū huǎn舒缓
- shū miǎo殊邈
- sī xì私系
- shù jí束棘
- shī miù失谬
- shì wǔ士伍
- suì wēi遂威
- sǎ xiù洒绣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hí shú识熟
- shēn tǎo申讨
- sǒng jiàn竦健
- shēng qì升气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huāng lín霜林
- shēng cái生材
- sì yuán四垣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
- shí xiàng识相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ī cè失策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hì yǒu势友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ān méi山眉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ū máng输芒
- sī huà司化
- sūn sūn孙孙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hōu shā收煞
- shí xián时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