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时
拼音sān shí
注音ㄙㄢ ㄕˊ
繁体三時
词语解释
三时[ sān shí ]
⒈ 指春、夏、秋三季农作之时。
⒉ 夏至后半个月。
⒊ 早、午、晩。
⒋ 印度分一年为热、雨、寒三时。
⒌ 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,佛法将经历的正法、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。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见南朝陈慧思《立誓愿文》。
引证解释
⒈ 指春、夏、秋三季农作之时。
引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洁粢丰盛,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。”
杜预 注:“三时,春、夏、秋。”
唐 元稹 《茅舍》诗:“我欲他郡长,三时务耕稼。”
《新唐书·刘蕡传》:“愿陛下废百事之用,以广三时之务,则播植不愆矣。”
⒉ 夏至后半个月。
引北周 庾信 《奉和夏日应令》诗:“五月炎蒸气,三时刻漏长。”
明 周之玙 《农圃六书·占候·五月占》:“夏至后半月为三时,头时三日,中时五日,三时七日。”
⒊ 早、午、晚。
引唐 高适 《燕歌行》:“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”
明 刘若愚 《酌中志·大内规制纪略》:“各有佛堂以供香火,三时鐘磬,宛如梵宫。”
清 龚自珍 《尊隐》:“日有三时,一曰蚤时,二曰午时,三曰昏时。”
⒋ 印度 分一年为热、雨、寒三时。
引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印度总述》:“如来 圣教,岁为三时: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,热时也;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,雨时也;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,寒时也。”
⒌ 佛教谓 释迦牟尼佛 逝世后,佛法将经历的正法、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。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见 南朝 陈 慧思 《立誓愿文》。
引唐 窥基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六:“佛灭度后,法有三时,谓正、像、末。具行教、行、证三,名为正法;但有教、行,名为像法;有教无餘,名为末法。”
国语辞典
三时[ sān shí ]
⒈ 春、夏、秋三季农作之时。
引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「絜粢丰盛,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。」
《新唐书·卷一七八·刘蕡传》:「愿陛下废百事之用,以广三时之务,则播植不愆矣。」
⒉ 印度一年分成寒、热、雨三个季节。
引《大唐西域记·卷二》:「如来圣教,岁为三时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,热时也;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,雨时也;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,寒时也。」
相关词语
- shēn tǎo申讨
- shì yǒu势友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huāng lín霜林
- shān méi山眉
- sūn sūn孙孙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
- sǎ xiù洒绣
- shū huǎn舒缓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ī miù失谬
- shēng cái生材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hū miǎo殊邈
- shì wěi世伪
- shí xiàng识相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ī cè失策
- shí shú识熟
- shěng yuē省约
- shēng qì升气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
- sǒng jiàn竦健
- suì wēi遂威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ū máng输芒
- shì wǔ士伍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- shí xián时贤
- sì yuán四垣
- shōu shā收煞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hù jí束棘
- sī huà司化
- sī xì私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