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肃清[ sù qīng ]
⒈ 完全清除。
例肃清贪污。
英get rid of; eradicate;
⒉ 清平;太平。
例八方肃清,上下无事。
英peace and tranquility;
⒊ 冷清。
例冬夜肃清。
英desolate;
引证解释
⒈ 犹清平。多指国家、社会安定太平,法纪严明。
引《汉书·韦贤传》:“王朝肃清,唯俊之庭,顾瞻余躬,惧秽此征。”
晋 陆机 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“二州肃清,四邦咸举。”
唐 柳宗元 《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》:“初公元兄以纯深之行,端直之德,名闻於天下,官至侍御史;持斧登朝,宪章肃清。”
明 宋濂 《邹氏复姓孙氏序》:“大明 受命,四海肃清。”
⒉ 谓完全削平。
引晋 孙楚 《为石仲容与孙晧书》:“师不踰时, 梁 益 肃清;使窃号之雄,稽顙降闕。”
《北齐书·王紘传》:“天下皆当肃清,岂直伪 陈 而已。”
元 高文秀 《襄阳会》第二折:“若不是 汉 三杰尽力扶持,怎能彀展封疆肃清海内?”
⒊ 犹整顿。
引《通典·职官十五》:“开元 元年,改 雍州 为 京兆府,置牧如故,掌宣风导俗,肃清所部。”
《元典章·礼部四·儒学》:“吏民往往不循礼法,轻犯宪章,深不副朝廷肃清风俗,宣明教化之意。”
⒋ 指清扫。
引清 潘荣陛 《帝京岁时纪胜·皇都品汇》:“迓一元之来復,庆万物以更新,洒扫庭除,肃清家庙。”
徐迟 《精神分析》:“马路是这样被打扫更是这样被肃清的。”
⒌ 谓彻底清除坏人、坏事、坏思想等。
引宋 曾巩 《襄州到任表》:“臣昨治 济南,最为烦剧,野有羣行之盗,里多武断之豪,驯致肃清,始熄凶残之害。”
清 黄轩祖 《游梁琐记·内黄大盗》:“大名 素称逋藪,民情强悍,与 内黄 毘连,凡盗案出,恒彼此为窜逃。年终两省会剿一次,为肃清之计。”
毛泽东 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》八:“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。”
魏巍 《东方》第六部第八章:“郑小蔫 告诉 小钢炮,后续部队已经进来,正在肃清残敌。”
⒍ 形容天气明朗高爽。
引汉 班固 《终南山赋》:“三春之季,孟夏之初,天气肃清,周览八隅。”
唐 刘禹锡 《始闻秋风》诗:“天地肃清堪四望,为君扶病上高臺。”
⒎ 犹冷静;冷清。
引三国 魏 嵇康 《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》之十六:“闲夜肃清,朗月照轩。”
晋 潘岳 《寡妇赋》:“奉灵坐兮肃清,愬空宇兮旷朗。”
南朝 梁 江淹 《杂体诗·效潘岳<述哀>》:“殯宫已肃清,松柏转萧瑟。”
国语辞典
肃清[ sù qīng ]
⒈ 削平乱事,整饬纲纪。
引《文选·陆机·汉高祖功臣颂》:「二州肃清,四邦咸举。」
《后汉书·卷六七·党锢传·岑晊传》:「襃善纠违,肃清朝府。」
近清除 消灭
⒉ 冷静寂寞。
引《文选·嵇康·琴赋》:「冬夜肃清,朗月垂光。」
相关词语
- shū miǎo殊邈
- suì wēi遂威
- shí shú识熟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hēn tǎo申讨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ū máng输芒
- sī huà司化
- shēng qì升气
- shēng cái生材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ū huǎn舒缓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ù jí束棘
- sūn sūn孙孙
- shì yǒu势友
- sǒng jiàn竦健
- shī cè失策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
- shí xián时贤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hí xiàng识相
- shěng yuē省约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hì wǔ士伍
- sǎ xiù洒绣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ì wěi世伪
- sì yuán四垣
- shān méi山眉
- shī miù失谬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
- sī xì私系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hōu shā收煞
- shuāng lín霜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