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利
拼音shè lì
注音ㄕㄜˋ ㄌ一ˋ
繁体舍利
词性名词
词语解释
舍利[ shè lì ]
⒈ 又作“舍利子”。意为尸体或身骨,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。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。
英梵sarīra; Buddhist relics;
引证解释
⒈ 梵语,意译“身骨”。 释迦牟尼佛 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。又名舍利子。
引《魏书·释老志》:“佛既谢世,香木焚尸。灵骨分碎,大小如粒,击之不坏,焚亦不燋,或有光明神验, 胡 言谓之‘舍利’。弟子收奉,置之宝瓶,竭香花,致敬慕,建宫宇,谓为‘塔’。”
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。 明 宋濂 《璋公圆冢碑铭》:“以某年月日,奉舍利灵骨归窆於郡之龙井 辩才塔 南,遵像法也。”
《古今小说·明悟禅师赶五戒》:“颂毕,荼毗之次,见火中一道青烟,直透云端,烟中显出 圆泽 全身本相,合掌向空而去。少焉,舍利如雨。”
⒉ 契丹 管军头目。
引《资治通鉴·后唐明宗长兴三年》:“初, 契丹 舍利 萴刺 与惕隐皆为 赵德钧 所擒。”
胡三省 注:“舍利、惕隐,皆 契丹 管军头目之称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真宗咸平六年》:“其所署将帅, 契丹、九女奚、南、北皮室 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, 山后 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餘骑。”
国语辞典
舍利[ shè lì ]
⒈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,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。其色有三种,骨为白舍利,发为黑舍利,肉为赤舍利。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。它象征修行者在戒、定、慧的成就。
引唐·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卷一·迦毕试国》:「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,追悔前恩,疾往伽蓝,登窣堵波,至诚所感,其石覆钵自开,安置舍利,已而疾出,尚拘衣襟。」
《西游记·第八回》:「放舍利之光,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,南北通连。」
英语ashes after cremation, Buddhist relics (Sanskirt: sarira)
德语Schariira (Buddh)
法语reliques du bouddha
相关词语
- shū máng输芒
- shì yǒu势友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hí shú识熟
- shí xiàng识相
- shì wěi世伪
- sǎ xiù洒绣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ū huǎn舒缓
- shēng cái生材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hēn tǎo申讨
- sī xì私系
- shěng yuē省约
- shī cè失策
- shì wǔ士伍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- sì yuán四垣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uì wēi遂威
- sǒng jiàn竦健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hān méi山眉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ī miù失谬
- shōu shā收煞
- shū miǎo殊邈
- sī huà司化
- shēng qì升气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
- shí xián时贤
- shuāng lín霜林
- shù jí束棘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ūn sūn孙孙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