淰
国语辞典解释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fish; still; (Cant.) thoroughly soaked; a deep sleep
- eaux calm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乃忝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乃玷切;《正韻》:乃點切,𡘋音㜤。《說文》:濁也。一曰水流貌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女減切,音㘝。《𡌨蒼》:水無波也。
义又,農具。取水底淤泥曰淰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式荏切,音審 —— 淰㴸,水動貌。一曰魚駭貌。《禮・禮運》:龍以爲畜,故魚鮪不淰。【註】淰之言閃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失冉切,音閃 —— 淰躍,涌逸也。或作𣻧。
又,《集韻》:鄔感切,音晻 —— 濁也。
又,乃感切,音湳。又,尼咸切,音諵 —— 義𡘋同。
又,《諸經音義》:江南謂石水不派爲淰。淰,乃默切,音與納近。
注解
〔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淰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niǎn、shě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念。
〔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iǎn] ⑴ 浊。⑵ 水无波。⑶ 捞取(河底淤泥)。㈡ [shěn] ⑴ 惊走:“龙以为畜,故鱼鲔不~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乃忝切頁碼第374頁,第7字續丁孫
淰
濁也。从水念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乃忝反頁碼第915頁,第7行,第1字述
濁也。從水念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乃忝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246頁,第3字許惟賢第977頁,第7字
濁也。
段注義與澱淤滓相類。《禮運》曰:龍以爲畜。故魚鮪不淰。注。淰之言閃也。凡云之言者,皆假其音以得其義。葢濁其本義,閃其引伸假借之義也。《眾經音義》引《埤倉》淰,水無波也。杜詩。山霧戎戎溼。溪雲淰淰寒。戎戎言其流動。淰淰言其凝滯。水無波之義之引伸也。
从水。念聲。
段注乃忝切。七部。《禮記・音義》審閃二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