斧
意思解释
斧
fǔ基本解释
①砍东西用的工具,多用来砍木头。古代亦用来作兵器。~子。~头。~钺。~柯(a.斧子的柄;b.喻政权、权柄)。
②用斧砍。~正(敬辞,请人修正文句,亦作“斧政”)。~凿(a.斧子或凿子;b.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)。~藻(雕饰、修饰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斤(斧头),父声。本义:斧子,伐木工具。
2.同本义。
斧,斫也。 丧其资斧。 既破我斧。 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
斧柯(斧柄;斧头与斧柄;做媒);斧脑(斧之背);斧砧(古代刑具);斧绣(持斧绣衣。古执法使者的仪制)
ax, axe; hatchet;
3.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。
斧谓之黼。 加斧于椁上。 天子负斧依。 负斧扆。
斧藻。
ax diagram;
动词
1.用斧子劈、砍或破开。
公怒,斧其门。
斧木。
ax; axe;
2.删改;修饰 。
斧琢(以斧削琢。请人修改诗文的谦辞。亦喻指诗文过分修饰雕琢)
delete and change;
国语辞典解释
斧
fǔ详细解释
名
1.砍物的工具。
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:“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”
2.古代杀人用的兵器或刑具。
《文选 · 班彪 · 王命论》:“遇折足之凶,伏斧钺之诛。”《聊斋志异 · 卷一 · 青凤》:“倘宥凤也,刀锯𫓧钺,小生愿身受之。”
动
◎以斧砍物。
汉 · 曹操《苦寒行》:“担囊行取薪,斧冰持作糜。”《聊斋志异 · 卷八 · 小翠》:“公怒,斧其门。”
外语翻译
- axe, hatchet; chop, hew
- Axt (S)
- hach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方矩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匪父切,𡘋音甫。《說文》:斫也。《釋名》:斧,甫也;甫,始也。凡將制器,始用斧伐木,已乃制之也。《廣韻》:神農作斤斧陶冶。《易・旅卦》:得其資斧。【註】斧,所以斫除荆棘,以安其舍者也。《孟子》:斧斤以時入山林。《詩・豳風》:既破我斧。【傳】隋銎曰斧。
义又,凡以斧斫物,亦曰斧。古詩〈苦寒歌〉:擔囊行取薪,斧氷持作糜。【註】天寒水凍,故斫氷作粥也。
义又,仙名。左思〈蜀都賦〉:山圖采而得道,赤斧服而不朽。【註】列仙服丹砂不死也。
义又,《儀禮・覲禮》: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。【註】依,如今綈素屛風也。有繡斧文,所以示威也。斧謂之黼。
义又,鉞斧,今儀仗中亦有之,其形圓如月然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鈇。
注解
〔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斤部。
〔斧〕字拼音是fǔ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父、斤,五行属木。
〔斧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斤( 斧头 ),父声。本义是斧子,伐木工具。
〔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ǔ] ⑴ 砍东西用的工具,多用来砍木头。古代亦用来作兵器⑵ 用斧砍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方矩切頁碼第472頁,第4字續丁孫
斧
斫也。从斤父聲。
附注段玉裁本作「所㠯斫也」,並注:「『所㠯』二字今補。」于省吾《釋斧》:「字象橫列的斧形,即斧字的初文……甲骨文後期从斤、父聲的斧字只一見,西周後期金文的斧字數見,均為从斤,父聲,後世一直沿用,而初文遂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浮甫反頁碼第1103頁,第2行,第1字述
斫也。從斤父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方矩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864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45頁,第2字
所㠯斫也。
段注所㠯二字今補。斧之爲用廣矣。斤則不見於他用也。葢其制有異矣。白與黑相次文曰黼。葢如畫斧然。故亦曰斧藻。
从斤。父聲。
段注方矩切。五部。
白话解释
斧,砍木头用的短柄宽刃刀。字形采用“斤”作边旁,“父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斤、父聲。「斤」為砍樹的斧頭,「父」為家長,於此僅作為不示義的聲符。自金文至楷書,皆與甲骨文同形,只是將右形左聲的結構改易為下形上聲的組合而已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