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
意思解释
苦
kǔ基本解释
①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,与“甘”相对。甘~。~胆。~瓜。
②感觉难受的。~境。~海(原为佛教用语,后喻很苦的环境)。~闷。含辛茹~。吃~耐劳。~恼。
③为某种事所苦。~雨。~旱。~夏。~于(❶对某种情况感到苦恼;❷表示相比之下更苦些)。
④有耐心地,尽力地。~劝。~口婆心。刻~。~心孤诣。
⑤使受苦。那件事可~了你啦!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艸,古声。本义:苦菜。
2.同本义,即“荼”。
苦,大苦苓也。 采苦采苦,首阳之下。 濡豚包苦实蓼。 天子于是食苦。
苦苣(野苣。又名荼);苦荼(苦菜);苦賈(苦菜)
bitter edible plant;
3.病;病痛。
自苦而居海上。 皆甚苦之。 苦垮之家。
苦车(晕车。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);苦船(晕船。乘船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)
illness; disease;
形容词
1.苦味,跟“甘”、“甜”相对。古称“五味”之一。
谁为荼苦。 而凡味之似苦,亦命为苦。 以苦养气。 苦胜辛。 则苦雨数来。又,苦者人所恶。故甘苦为物之美恶,亦为人之爱恶。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。
bitter;
2.又。
其味皆苦。良药苦口利于病。李以苦存。
苦瓠子(苦瓜。喻指受苦人);苦艳艳(苦味浓浓的);苦行(在寺院专事劳作的净人,即未出家的人);苦口师(指茶);苦荼(苦茶,苦茗。即茶)
3.痛苦;困苦。
其毒大苦。 妇啼一何苦。 俾困苦不可忍。 其平居常苦于多疾。
苦厄(苦难;厄运);苦主(命案中被害者的家属);苦脑子(命苦;可怜;苦命人;可怜的人);苦滴滴(形容人十分痛苦);苦淹淹(苦恹恹,苦厌厌。形容非常痛苦、悲惨);苦孜孜(痛苦悲切)
pain; suffering;
4.刻苦。
盖以苦学力文所致。
hard;
5.劳苦;辛苦。
母氏劳苦。 辨其功苦。 辨其苦良。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。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。
苦节(艰苦卓绝、守志不谕的节操);苦绷苦拽(不辞辛苦,东拼西凑)
assiduous; hardworking;
6.贫穷。
苦,穷也。
苦哈哈(非常穷的人);苦混混(穷人);苦胎(对穷人的蔑称);苦尽甘来(苦日子结束,好日子到来);苦日子。
poor;
动词
1.困扰;困辱。
长史自不欲苦物。
苦计(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);苦恨(苦恼);苦煎(形容身心备受折磨)
perplex; puzzle;
2.使困苦,困于。
不苦一民。 纳至忠甚苦。 何苦而不平(苦于山挖不平。) 天下苦秦久矣。 若辈得无苦贫乎。
苦热(苦于炎热;酷热);苦饥(困于饥饿;很饿)
cause sb. suffering;
3.恨,怨嫌。
人苦不知足。
苦竹哀丝(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);苦毒(痛恨)
hate;
副词
1.竭力;尽力。
杨朗苦谏不从。 何必劳神苦思。
苦死(拼命,极力);苦虑(苦思冥想);苦谏(苦心竭力地规劝)
painstakingly; energetically; hard;
2.甚,很。表示程度。
帝遂召武子苦责之。
苦爱(酷爱);苦会(很会)
very;
3.幸好,幸亏。
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,那土城苦不甚高。
fortunately; luckily;
国语辞典解释
苦
kǔ详细解释
名
1.五味之一。似黄莲、胆汁的味道,与“甘”、“甜”相反。
《荀子 · 正名》:“甘、苦、咸、淡、辛、酸,奇味以口异。”
2.难以忍受的境况。
诉苦、吃苦耐劳、受苦受难、苦中作乐、苦尽甘来。
动
1.受累、为难。
他如此忍辱负重,真是苦了他了!
2.磨炼。
《孟子 · 告子下》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”
3.患、怕。
《汉书 · 卷三四 · 韩信传》:“亭长妻苦之,乃晨炊蓐食。”《文选 · 古诗十九首 · 回车驾言迈》:“盛衰各有时,立身苦不旱。”
形
1.有苦味的。
苦瓜、苦茶。
2.艰辛、难受。
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:“乐岁终身苦,凶年不免于死亡。”
苦境、苦日子、一脸苦笑。
3.愁闷。
唐 · 李白《关山月》诗:“戍客望边色,思归多苦颜。”
愁眉苦脸。
副
◎尽心尽力的。
苦劝、苦谏、埋头苦干、寒窗苦读。
两岸词典解释
苦
kǔ详细解释
1.形容味道像苦瓜或黄连一样(与“甜”、“甘”相对)。
苦胆、药很苦、酸甜苦辣、同甘共苦。
2.劳累;艰辛。
苦工、劳苦。
3.竭力地;耐心地。
苦劝、苦练、苦苦相求。
4.难过;痛苦。
苦恼、苦日子、孤苦伶仃、愁眉苦脸。
5.使痛苦;使难受。
苦肉计、我病了这一年多,可苦了你了。
6.对某种情况感到痛苦。
苦旱、苦于没钱。
7.苦头;磨难。
吃了很多苦、苦尽甘来、不吃苦中苦,难得甜上甜。
8.甚;很。
苦寒、薄暮苦饥。
9.《口》形容在某方面超过一定程度。
这篇文章砍得太苦、别把牲口用得太苦。
10.姓。
外语翻译
- bitter; hardship, suffering
- bitter (Adj, Ess), Ku (Eig, Fam)
- amer, pénibl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康土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孔五切,𡘋音䇢。《說文》:大苦,苓也。《詩・唐風》:采苦采苦,首陽之下。【傳】苦,苦菜也。陸璣云:生田及山澤中,得霜甜脆而美。謝靈運〈山居賦〉:二箭殊葉,四苦齊味。自註:四苦,靑苦、白苦、紫苦、黃苦。
义又,味也。《書・洪範》:炎上作苦。《詩・邶風》: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。
义又,《集韻》:勤也。《孟子》:必先苦其心志。
义又,患也。《前漢・賈誼傳》:非徒病腫,又苦𨂂盭。
义又,《類篇》:急也。
义又,《博雅》:悵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快也。楚曰苦,秦曰了。郭璞曰:苦而爲快,猶以臭爲香、治爲亂,反覆用之也。
又,去聲。《正韻》:苦故切,音庫 —— 困也。《西溪叢語》: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,北人謂之苦車。
义又,姓。大夫苦成。見《國語》。又,《通志・氏族略》:漢有會稽太守苦灼。
又,果五切,音古 —— 惡也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辨其苦良。【註】謂分別縑白之麤細。〈齊語〉:辨其功苦。【註】功,牢也;苦,脃也。《史記・五帝紀》:河濵器,皆不苦窳。【註】苦,麤也。
又,音怙 —— 地名。《史記・老莊列傳》:老子者,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。〇【按】苦良、苦窳、功苦之苦,或作楛,或作沽,亦通盬 —— 義同,《直音》作苦。
注解
〔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苦〕字拼音是kǔ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古,五行属木。
〔苦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艸,古声。本义是苦菜。
〔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ǔ] ⑴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,与“甘”相对⑵ 感觉难受的⑶ 为某种事所苦⑷ 有耐心地,尽力地⑸ 使受苦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康杜切頁碼第18頁,第32字續丁孫
苦
異體苦
大苦,苓也。从艸古聲。
附注桂馥義證:「苓當為蘦,本書:蘦,大苦也。《釋草》同。馥案:即黃藥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反切口魯反頁碼第73頁,第1行,第1字述
大苦苓也。從艸古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爾雅》:「蘦大苦,甘草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康杜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06頁,第2字許惟賢第46頁,第1字
大苦,
段注逗。
苓也。
段注見《邶風》、《唐風・毛傳》。《釋艸》苓作蘦。孫炎注云:今甘艸也。按《說文》苷字解云甘艸矣。倘甘艸又名大苦,又名苓。則何以不類列而割分異處乎。且此云大苦,苓也。中隔百數十字又出蘦篆云大苦也。此苓必改爲蘦而後畫一。卽畫一之。又何以不類列也。攷周時音韵。凡令聲皆在十二部。今之眞臻先也。凡霝聲皆在十一部。今之庚耕淸靑也。𥳑兮,苓與榛人韵。采苓,苓與顚韵。倘改作蘦則爲合音而非本韵。然則《釋艸》作蘦,不若《毛詩》爲善。許君𣃔非於苦下襲《毛詩》。於蘦下襲《爾雅》。劃分兩處。前後不相顧也。後文蘦篆必淺人據《爾雅》妄增。而此大苦苓也固不誤。然則大苦卽《卷耳》與。曰非也。《毛傳》、《爾雅》皆云《卷耳》,苓耳。《說文》苓篆下必當云苓耳(逗),《卷耳》也。今本必淺人刪其苓耳字。《卷耳》自名苓耳。非名苓。凡合二字爲名者,不可刪其一字以同於他物。如單云蘭非芄蘭,單云葵非鳧葵是也。此大苦𣃔非苓耳。而苦篆苓篆不類廁,又其證也。然則大苦何物。曰沈括筆談云:《爾雅》蘦大苦注云:蔓延生。葉似荷靑。莖赤。此乃黃藥也。其味極苦。謂之大苦。郭云甘草。非也。甘草枝葉全不同。苦爲五味之一。引伸爲勞苦。
从艸。古聲。
段注康杜切。五部。
白话解释
苦,非常苦,苓草。字形采用“艸”作边旁,“古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,字從艸、古聲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《說文》:「苦,大苦,苓也。」段注:「大苦何物,曰:沈括《筆談》云:『《爾雅》:『蘦,大苦。』注云:蔓延生,葉似荷青,莖赤,此乃黃藥也。』」其味極苦。謂之大苦。苦為五味之一,引伸為勞苦。」隸、楷字形均承篆文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