赧
意思解释
赧
nǎn基本解释
◎因羞惭而脸红。~~。~然。~愧。~颜。~然汗下。
详细解释
形容词
1.形声。从赤,( fú )声。脸红,故从赤。本义:因惭愧而脸红。
2.同本义。
大赧而归,填恨低首。 鬼即赧愧而退。 自为乳儿,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,辄羞赧弃去之。
赧颜(羞惭脸红;惭愧);赧愧(羞惭)
blushing;
3.忧惧。
夫子践位则退,自退则敬,否则赧。
worried;
外语翻译
- blush, turn red
- Scham (S), Schamröte (S)
- hont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奴版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乃版切,𡘋音戁。《說文》:面慚赤也。《孟子》:觀其色赧赧然。【趙岐註】面赤,心不正之貌。
义《說文》作赧,《集韻》或从皮作𧹞,亦作𢠱。
注解
〔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赤部。
〔赧〕字拼音是nǎ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赤、㞋,五行属火。
〔赧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赤,( fú )声。脸红,故从赤。本义是因惭愧而脸红。
〔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ǎn] ⑴ 因羞惭而脸红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女版切頁碼第342頁,第5字續丁孫
𧹠
異體赧、𧹞
面慙赤也。从𤆍𡰫聲。周失天下於赧王。
附注王筠句讀作「𡰫聲」。徐灝注箋:「从𡰫不誤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九反切尼綰反頁碼第831頁,第7行,第1字述
面慙赤也。從赤𡰫聲。周失天下於赧王。
鍇注臣鍇曰:「赧王入秦爲家,人無謚,謂其慙,故謂之赧。被竊鈇之言也。𡰫音女展反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女版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964頁,第4字許惟賢第859頁,第4字
赧
異體𧹠、赧、𧹞
面慙而赤也。
段注而字依《韵會》。趙注《孟子》曰:赧赧,面赤心不正皃也。司馬貞引《小爾雅》曰:面慙曰赧。
从赤。㞋聲。
段注㞋或作𡰫。非也。女版切。十四部。隨王劭曰:古音人扇反。今音奴板反。
周失天下於赧王。
段注《尙書》中候赧爲然。鄭注云:然讀曰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