𣻐
意思解释
𣻐
jū基本解释
◎水名。亦作沮水。源出陕西省黄陵县西子午岭,东经县南注入北洛水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𣻐,水。出北地直路西, 東入洛。”王筠句讀:“羣書作‘沮’。《地理志》北地郡直路縣,沮水出東,西入洛。’《水經注》引作‘出西,東入洛。’《水經》:‘沮水出北地直路縣,東過馮翊祋祤縣北,東入洛。”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側加切;《集韻》:莊加切,𡘋音𣙁 —— 水名。《說文》:水,出北地直路西,東入洛。
又,《廣韻》:七余切;《集韻》:千余切,𡘋音疽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𣻐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𣻐〕字拼音是j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虘。
〔𣻐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ū] ⑴ 水名。亦作沮水。源出陕西省黄陵县西子午岭,东经县南注入北洛水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𣻐,水。出北地直路西, 東入洛。”王筠句讀:“羣書作‘沮’。《地理志》北地郡直路縣,沮水出東,西入洛。’《水經注》引作‘出西,東入洛。’《水經》:‘沮水出北地直路縣,東過馮翊祋祤縣北,東入洛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側加切頁碼第364頁,第18字續丁孫
𣻐
水。出北地直路西,東入洛。从水虘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且渠反頁碼第893頁,第2行,第2字述
水,出北地直路西,東入洛。從水虘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直路縣𣻐水作「沮洛」,出同郡歸德縣北蠻夷中,入河。
鍇注今按:《周禮》注:「潞出歸德。」疑即此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側加切、子余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167頁,第1字許惟賢第943頁,第3字
𣻐水。出北地直路西。東入洛。
段注北地郡直路,見《前志》。今未聞。《前志》直路下曰:沮水出東。西入洛。《水經》曰:沮水,出北地直路縣。東過馮翊祋祤縣北。東入於洛。按《前志》當云出西,東入。今本誤倒。洛者,上文出北地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之水也。酈注謂沮水下流合銅官。注鄭渠。而東入洛。自鄭渠湮廢。沮水故道難考矣。今沮水出陝西鄜州中部縣西北子午山。東流經駱駝岡翟道山南。俗曰沮水。有子午河自西來會。又東有慈烏河西南來會。東南流經縣城南。又東稍北三十餘里入洛河。葢非班,許,《水經》所謂也。《禹貢》。道渭自鳥鼠同穴。東會于灃。又東會于涇。又東過漆沮。入于河。《尙書》某氏傳云:漆沮,一水名。亦曰洛水。《水經》。渭水又東過華陰縣北。注云:洛水入焉。闞駰以爲漆沮之水也。是則洛水之下流,古稱漆沮。炳焉可信。《尙書》傳云:漆沮,一水名。亦曰洛水。《正義》申之曰:孔以爲洛水一名漆沮。文理甚明。言一水名者,正恐人疑爲二水也。今版本皆作二水名。然則亦曰洛水者,謂漆乎。謂沮乎。不可通矣。若《周頌》傳云漆沮,岐周之二水也。此言涇西之漆沮爲二水。以別於涇東之漆沮爲一水。雅頌皆舉涇西之二水。《禹貢》舉涇東之一水。各不同也。酈曰:濁水入沮至白渠。俗謂之漆水。又謂之爲漆沮水。此洛水所以得名漆沮與。
从水。虘聲。
段注側加切。古音在五部。子余切。與出漢中房陵之沮各字。《漢書》、《水經》不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