蝸
意思解释
蝸蜗
wō基本解释
①〔~牛〕軟體動物,有螺旋形扁圓的硬殼,頭部有兩對觸角。吃嫩葉,對農作物有害。某些種類可供食用。
②〔~居〕喻窄小的住所。
③〔~螺〕軟體動物,殼如筍狀,螺層長,殼頂尖,生活于湖池中。
④〔~蠃〕軟體動物,殼淡玳瑁色,殼口邊緣略翻出,生活於湖溪中。亦稱“螺螄”。
外语翻译
- a snail, Eulota callizoma
- Schneckensorte (S, Bio)
- escargo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古華切,音瓜。《說文》:蝸蠃也。《爾雅・釋蟲》:蚹蠃,螔蝓。【註】卽蝸牛也。【疏】按,《本草》陶註云:生山中及人家,頭形似蛣蝓,但背負殻爾。《古今注》:蝸牛,陵螺也。殻如小螺,熱則自懸葉下,野人結圓舍如蝸牛之殻,故曰蝸舍,蝸殻宛轉有文章。《莊子・則陽篇》:有國于蝸牛之左角者,曰觸氏;有國于蝸牛之右角者,曰蠻氏。郭璞〈江賦〉:鸚螺𧐗蝸。
又,《韻會》:公蛙切,音騧 —— 與媧通。《禮・明堂位》:女蝸之笙簧。
又,古禾切,音戈。《莊子》郭象註讀戈。
考證
《爾雅・釋蟲》蚹蠃,螔蝓。
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。
注解
〔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中,康熙部首是虫部。
〔蝸〕字拼音是wō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虫、咼。
〔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wō] ⑴ 〔~牛〕軟體動物,有螺旋形扁圓的硬殼,頭部有兩對觸角。吃嫩葉,對農作物有害。某些種類可供食用。⑵ 〔~居〕喻窄小的住所。⑶ 〔~螺〕軟體動物,殼如筍狀,螺層長,殼頂尖,生活于湖池中。⑷ 〔~蠃〕軟體動物,殼淡玳瑁色,殼口邊緣略翻出,生活於湖溪中。亦稱“螺螄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華切頁碼第445頁,第1字續丁孫
蝸
蝸蠃也。从虫咼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古華切頁碼第1050頁,第4行,第1字述
蝸蠃也。從虫咼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華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68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166頁,第5字
蝸,
段注此複舉篆文之未刪者也。當依《韵會》刪。
蠃也。
段注蠃者,今人所用螺字。《釋魚》曰:蚹蠃,螔蝓。鄭注《周禮・醢人》。蠃,螔蝓。許上文蠃下亦云:一曰蠃,螔蝓。此物亦名蝸。故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蠃醢。《內則》作蝸醢。二字曡韵相轉注。薜綜《東京賦》注曰:蝸者,螺也。崔豹曰:蝸,陵螺。蝸本咼聲。故蝸牛或作瓜牛。徐仙民以力戈切蝸。似未得也。力戈乃蠃字反語耳。今人謂水中可食者爲螺。陸生不可食者曰蝸牛。想周,漢無此分別。蠃古多叚蠡爲之。
从虫。咼聲。
段注古華切。十七部。舊音當如過。此篆舊在蠯蚌二篆閒。今按蠃卽螔蝓。前文蠃篆下言之。故移使相聯。
白话解释
蝸,蝸蠃。字形采用“虫”作边旁,“咼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《說文‧虫部》:「蝸,蝸蠃也。从虫、咼聲。」本義為蝸牛。從虫,表示與軟體動物相關;從咼,表示音讀,是不示義的聲符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「咼」簡化為「呙」,漢〈郙閣頌碑〉已初見端倪,清代〈目蓮霽彈詞〉等通俗文學刻本可見偏旁「呙」,規範字依偏旁類推作「蜗」;教育部標準字作「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