𦧡
舌部14画左右结构U+269E1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吐濫切,音賧。《說文》:火光也。
义又,舚𦧡,舌出貌。詳前䑙字註。
又,《集韻》:杜覽切,音啖。又,他念切,音㮇。又,以冉切,音琰。又,他點切,音忝 —— 義𡘋同。
注解
〔𦧡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舌部。
〔𦧡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yǎn、ti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炎、舌。
〔𦧡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ǎn] ⑴ 火光。⑵ 【舚~】见“舚”。㈡ [tiàn] ⑴ 火行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以冉切頁碼第338頁,第9字續丁孫
𦧡
火光也。从炎舌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舌非聲,當从甛省。
附注徐灝注箋疑「𦧡」為「燄」之異文,王筠釋例疑為「𤊼」之訛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九反切透點反頁碼第825頁,第7行,第2字述
炎光也。從炎舌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以冄切古音第八部頁碼第1945頁,第3字許惟賢第851頁,第1字
𤌜
炎光也。
段注大徐作火光。誤。
从炎。㐁聲。
段注各本篆體作𦧡。解云舌聲。鉉疑當是甜省聲。非也。此與《木部》之栝皆从㐁之誤。今正。《谷部》曰:㐁,舌皃。讀若三年導服之導。一曰讀若沾。古音在七八部。導服卽禫服也。鉉曰以冄切。《集韵》他㸃,他店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