䡘
車部14画左右结构U+4858
外语翻译
- sound of moving carriag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徒年切;《集韻》:亭年切,𡘋音田。《玉篇》:車聲。左思〈魏都賦〉:振旅䡘䡘。
注解
〔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車部。
〔䡘〕字拼音是ti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車、甸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呼宏切頁碼第477頁,第13字續丁孫
轟
羣車聲也。从三車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會意。」鈕樹玉校錄:「李注《文選・王元長〈曲水詩序〉》引作『轟轟,羣車聲也。』葢脫。《一切經音義》卷十二引作『轟轟,羣車聲也』。則注中當有一『轟』字連上讀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昏耕反頁碼第1114頁,第7行,第3字述
羣車聲。從三車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呼宏切、呼萌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919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67頁,第6字
轟轟,
段注二字依《文𨕖》注補。
羣車聲也。从三車。
段注呼宏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李善曰:《倉頡篇》云:𨊷𨊷,眾車聲也。呼萌切。今爲䡘字,音田。玄應曰:轟今作䡘。《字書》作𨊷,同。呼萌切。按古字作𨊷。今字作䡘。《玉篇》作輷。皆當在眞臻部也。
白话解释
轰,车队行进时发出的隆隆声响。字形采用三个“车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,從三「車」,表示車多。楷書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