弹
意思解释
弹彈
dàn基本解释
①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;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、物的武器。~丸。子~。~雨。枪~。氢~。导~。手榴~。原子~。
②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:“左挟~,右摄丸”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弓,单声。本义:弹丸。
2.同本义。
弹,行丸也。 长安大道边,挟弹谁家儿?
枪弹;弹子涡(卵石);枪林弹雨(形容战斗激烈);弹丸黑子(形容地域狭小)
bullet;
3.形状像弹丸的东西,如圆形的果实;禽鸟的卵等。
其法乃以凫弹数十,黄、白各聚一器。
a bullet-shaped thing;
4.弹弓。
援弹飞丸,应弦而落。
slingshot;
5.炸弹 。
燃烧弹;氢弹;烟幕弹;催泪弹
bomb;
6.另见 tán。
弹彈
tán基本解释
①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,亦指用手指拨弄。~射。~跳。~拨。~指。~琴。~奏。~冠相庆(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,多作贬义)。
②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。~劾。~纠。讥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弓,单声。本义:用弹弓发射弹丸。
2.同本义。
弹,行丸也。 [灵公]从台上弹人,而观其辟丸也。
弹力(弹射的力量);弹丸(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、石丸、铁丸。也指子弹弹头);弹射(利用弹力、压力等射出);弹金(发射弹丸)
shoot with the function of a spring; eject;
3.弹击。
新沐者必弹冠。 倚柱弹其剑。 复弹其铗。复弹其剑铗。善弹琵琶。
弹唱(一边弹奏,一边演唱);弹冠(弹去冠上的灰尘);弹棉花;弹弓(手工弹花的工具)
fluff; strike;
4.用手指拨动而演奏。
弹琴看文君,春风吹鬓影。
弹琴;弹击(演奏乐器);弹弦(弹丝。弹奏弦乐器);弹纬(张弦弹奏)
play;
5.批评,揭发。
旌善以兴化,弹邪而矫俗。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。有不善者,应时改定。
抨弹(抨击);弹议(弹劾评议);弹黜(弹劾罢黜);弹文(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);弹正(纠弹;纠正);弹断(讥评);弹激(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)
criticize; expose;
6.针刺。
弹疽不严,必半复聚。
puncture;
7.测定重量。
拿来天平上弹着。
弹算(掂量估模);弹斤估两(形容掂量轻重)
weight;
8.另见 dàn。
外语翻译
- pellet, bullet, shot, shell
- jouer du piano ou d'un instrument à corde, lancer, sauter, élastique, balle, boulette, obus, bomb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𢎝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徒案切;《正韻》:杜晏切,𡘋音憚。《玉篇》:行丸也。《吳越春秋》:彈生於古之孝子,孝子不忍見父母爲禽獸所食,故作彈以守之。李尤〈彈銘〉:昔之造彈,起意弦木;以彈爲矢,合竹爲樸。
义又,彈丸,喻小也。《史記・虞卿傳》:此彈丸之地。
义又,鬼彈。《水經注》:永昌郡北山水傍,瘴氣特惡,氣中有物,不見其形,其作有聲,中木則折,中人則害,名曰鬼彈。
又,《廣韻》:徒干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唐干切;《正韻》:唐闌切,𡘋音檀。《廣韻》:射也。《集韻》:彈丸射也。《左傳・宣二年》:晉靈公從臺上彈人,而觀其避丸也。
义又,擊也。《史記・孟嘗君傳》:馮驩彈其劒而歌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鼓爪曰彈。屈原〈漁父〉:新沐者必彈冠。《史記・五帝紀》:舜彈五絃之琴。
义又,《廣韻》:糾也。《增韻》:劾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里宰》〔註〕:街彈之室。【疏】漢時在街置室,檢彈一里之民。《後漢・史弼傳》:州司不敢彈糾。
义又,掉也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句兵欲無彈。【註】句兵,戈戟屬。彈謂掉也。
义又,彈棊。《西京雜記》:成帝好蹴踘,羣臣以爲勞。帝曰: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。家君作彈棊以獻。
又,叶徒沿切,音田。陸機〈文賦〉:抱景者咸叩,懷響者必彈;或因枝以振葉,或沿波以討源。
注解
〔彈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弓部。
〔彈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dàn、t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弓、單。
〔彈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從弓,單聲。本义是用彈弓發射彈丸。
〔彈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àn] ⑴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;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、物的武器⑵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:“左挟~,右摄丸”。㈡ [tán] ⑴ 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,亦指用手指拨弄⑵ 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徒案切頁碼第428頁,第16字續丁孫
彈
行丸也。从弓單聲。
𢎫
彈或从弓持丸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特丹反頁碼第1021頁,第1行,第3字述
行丸也。從弓單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021頁,第2行,第1字述
或說彈從弓打丸,如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徒案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563頁,第3字許惟賢第1113頁,第8字
行丸也。
段注《左傳》。晉靈公從臺上彈人。而觀其避丸也。引申爲凡抨彈,糾彈之偁。
从弓。單聲。
段注徒案切。十四部。亦平聲。
或說彈从弓持丸如此。
段注各本篆形作𢎫。今正。《汗𥳑》云:𢎝,彈字也。出《說文》。又《佩觿》、《集韵》皆有𢎛字。葢古本《說文》从弓而象丸形。與《玉部》朽玉字同意。